中國電動車正大規模進入尼泊爾市場,但車的質量和安全風險引起一些反彈。中國電動車近年在全球大傾銷,背後的經濟動因,以及中共在政治上的擴張野心再次引發關注。
中國電動車大舉進軍尼泊爾
今年7月8日,中國和尼泊爾邊境發生洪水,中共援建的跨境大橋——建成僅6年的西藏日喀則市吉隆口岸熱索橋,橋體罕見整個被沖走。當時邊境地區還停放著數百輛自中國進口的電動車。由於橋被衝垮,使兩國邊境貿易中斷。
這次洪水也讓中國電動車大規模進入尼泊爾的畫面呈現給外界。
此前,6月16日,《重慶日報》報道,在中國-東盟汽車行業專題研討會上,尼泊爾汽車經銷商協會(NADA)主席Karan Chaudhary表示,在尼泊爾,中國電動汽車的市場佔有率高達95%。
中共《人民日報》去年底稱,根據尼泊爾海關數據,2023至2024財年,尼泊爾共進口約1.17萬輛電動汽車,其中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約8000輛,佔比近七成。
2024年,中國廈門金龍汽車車身有限公司表示,將投資30億尼泊爾盧比在尼建立一家電動汽車組裝廠,技術和設備從中國進口。
而據尼泊爾媒體早在2022年4月下旬的消息,該國Sundar Transport Pvt Ltd的關係企業Sundar Auto Engineering Pvt Ltd已開始在尼泊爾生產電動汽車。兩年前,Sundar Auto投資約10億盧比和四川國宏汽車合資在Rupandehi區Butwal Industrial Zone建立裝配廠,進口零件組裝電動汽車,中方佔資80%。
數年前,尼泊爾的電動汽車市場主要由南韓品牌現代和起亞主導。2020年到2022年間,印度最大電動汽車製造商塔塔汽車通過推出緊湊型SUV車型Tata Nexon改變了當地市場格局,超過南韓品牌躍居第一。然而,從2022年開始,比亞迪和名爵等中國品牌以低價及種類繁多的車型佔據尼泊爾進口電動車市場的頭位。
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副研究員戴志言對《大紀元》表示,大部份的中國車廠沒有能力在海外去建工廠,而要建當地經銷商的體系。這些經銷商可能也是中資背景,然後想辦法找當地人掛名營運。也有當地的公司背後的股權大量被中國企業收購。當地政府則將之作為吸引投資的重要政績。
尼國民間反彈 專家揭中國電動車品質標準差異化
2024年10月,尼泊爾當地媒體fiscalnepal.com發文批評,「尼泊爾成為低品質中國電動車的傾銷地:火災和不合格標準的風險令人震驚。」報道說,尼泊爾已成為中國電動車的試驗場,但標準低、充電基礎設施不可靠、安全風險頻發,引發了公眾安全的嚴重擔憂。
文章舉例,一輛車牌號碼為Bagmati Province 01-029 Cha 5950的Seres 3電動車(東風小康)當月在加德滿都Sitapaila起火。之前另一輛中國電動車在布達尼爾坎塔市也發生了類似火災,同樣來自中國的名爵汽車製造的名爵ZS EV在充電時起火。
文章說,隨著中國電動車發生多宗起火事故,專家和消費者現在對這些中國電動車的長期永續性和安全性提出質疑。政府必須迅速採取行動,避免將尼泊爾變成有缺陷且危險的中國電動車的傾倒場。
但這篇文章後來被下線。
fiscalnepal.com網站另一則報道,記錄了2023年底在布達尼爾坎塔市發生的中國名爵電動車起火事件。報道說,名爵ZS EV似乎使用了不合格的電池和電源電路系統,導致了嚴重的損壞。
今年4月,當地南亞網據《共和國報》報道,有關人士呼籲對進口到尼泊爾的電動汽車制定明確標準。在尼泊爾汽車經銷商協會(NADA)汽車對話活動中,他們表達了對各類電動汽車不受限制進口可能使尼泊爾淪為傾銷地的擔憂。但報道沒有點名中國。
戴志言表示,尼泊爾民間或媒體的一些質疑,可能受到來自尼泊爾官方或是中共官方的壓制。但尼泊爾自己沒有甚麼汽車工業,如果沒有一個團體或企業出來批評中國傾銷造成尼泊爾利益受損,這些反彈還是沒辦法起作用。
中國電動車近年在全球「攻城略地」。《重慶日報》6月16日報道,蔚來已在中東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交付超過73萬台純電汽車。2024年,中國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在巴西銷量超過11萬輛,市場佔比達65%。在匈牙利、土耳其、西班牙等地,已有中國車企在當地布局甚至建廠。
戴志言表示,中國制的產品可能目前存在對不同市場採取不同品質標準的做法。它為了符合歐洲的高標準碰撞的安全性,近年有比較好的安全保護碰撞測試。但到開發中國家的市場,很可能就採取另外一種品質標準來對應。
他進一步說,主要是成本不同,像尼泊爾這些南亞國家,連基本的碰撞測試,國家都沒規範,在美國、歐洲,甚至中國,你都要取得碰撞測試過關才能上市。
戴志言說,他看過中國業界一些內部文件,發現一些新興的車廠在用料上有偷工減料隱憂,比如車子前面的防撞鋼樑,中國某些品牌的防撞鋼樑只是一個鐵皮,有一個形狀而已,如果真的發生碰撞,就很危險。
中國電動車在國內國外事故不斷
中共政府近年通過大肆補貼發展國產電動車,強攻國際市場。但是隨著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迅速膨脹,在中國國內就頻頻發生爆燃、車門鎖死、燒死人的惡性事件。所謂智能駕駛的問題也日益增多。中共當局和車企經常封堵國內的批評聲音,甚至動用公安維穩。
今年3月29日晚間,一輛小米SU7在安徽銅陵的高速路段撞上隔離帶的水泥樁,其後發生燃燒,車上3名女大學生全部死亡。
今年4月4日,廣東汕頭一輛比亞迪純電動客車突然車內冒出滾滾白煙,車上的學生們倉皇地從車內逃離,並喊道「快跑快跑」,現場一片混亂。網民拍攝影片說:「太可怕了,比亞迪剛剛著火。」
也有影片畫面中顯示,一輛比亞迪汽車停在路中央,車頭部位已被烈焰吞噬,濃煙滾滾。
隨著中國國產電動車對外傾銷,其安全問題已影響國際。
今年6月1日,馬來西亞當地媒體報道,因電動車突然在毫無預警下熄火停頓而險釀事故,車主依茲萬哈山宣布已將其比亞迪Atto 3電動休旅車由比亞迪全額回購。依茲萬在Facebook發文表示,他是在考慮家庭安全後,決定放棄該輛購買不到一年的電動車,儘管因已支付多個月分期款項而蒙受一定損失。
另據多家外媒報道,一艘懸掛利比里亞國旗、從煙台港出發前往墨西哥西岸的貨船「Morning Midas」,6月3日在阿拉斯加的埃達克島附近起火燃燒,船員因無法滅火,全部棄船。船上載有3,000輛中國產汽車,包括大約800輛電動車。目前已知船上車輛來自包含奇瑞汽車、長城汽車等多家中國汽車製造商,但尚不清楚是哪個品牌電動車引發火災。
中共被指藉電動車在尼泊爾挑戰印度
北京和新德里之間長期存在外交競爭,以爭奪在尼泊爾的政治影響力。印度拒絕飛往尼泊爾最近建成的布哈拉瓦和博卡拉兩個國際機場,原因就是尼泊爾向中國貸款。印度也明確表示不會從中國建設的尼泊爾水電項目購買電力。
中國近年在尼泊爾投入大量基礎建設資金。博卡拉國際機場是中共「一帶一路」倡議的旗艦項目之一,在2023年1月1日開通營運。該機場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2.16億美元貸款建設。尼泊爾政府在2024年8月曾提出將該貸款轉為贈款,以減輕債務負擔。此外,2025年4月爆出該項目存在使用劣質材料等問題,引發爭議。
戴志言表示,許多「一帶一路」國家都跟中國存在債務上的糾紛,最後這些國家的重要設施,變成控制在中國公司手上。「一帶一路」顯然沒有達到所謂共贏,更像是北京在對外擴張。但中共企業建設的品質是堪憂的。像尼泊爾的機場的問題,還有緬甸地震時,中企建的泰國審計署大樓竟然垮掉。
今年7月9日,日經新聞發表布拉比姆.卡爾基的評論文章說,隨著中國汽車製造商超越印度品牌,成為尼泊爾最大的汽車銷售商,印度在尼泊爾汽車市場的長期主導地位已經消失。而中國電動汽車的推動是北京深化其在南亞足跡的地緣政治舉措的一部份,挑戰印度在喜馬拉雅國家的傳統主導地位。
戴志言表示,印度的造車產業也很強大,只是缺乏像中國那麼完整的整車廠和零組件的體系。但中國的電動車產業本身面臨許多問題。由於官方一直不尊重市場運作,用國家的力量去干預,不停推出名目不一的補貼政策、促進政策,造成資源錯配。
「雖然(中國)現在已經是汽車產業大國,但產業內部非常混亂,價格戰一打起來就延續兩三年,沒有人願意停手。」他說。
戴志言認為,在中國這種體制下,把大量低價的產品傾銷到海外市場,也是一個必然的現象。「他做了很多車,但是看這些公司的年報和財報就發現,很多公司都是虧錢在賣,其實就是一個資源錯置的問題。」
中國電動車傾銷成全球安全威脅
去年以來,美國和歐盟均對中國電動車實施反傾銷制裁。
時事評論員李林一對《大紀元》表示,儘管是生產過剩,但是實施對外傾銷的決策,本身也是中共當局自己對外擴張的一環。
近年歐美國家已意識到,具有AI功能的電動車存在搜集客戶情報傳回中國等安全隱患,而中企海外設廠本身也具備間諜功能。
時政分析人士、資深媒體人石山早前對《大紀元》表示,歐美往往忽視了一個關鍵點:中共政權是個異類,它的政治經濟學基本理念沿襲了舊蘇聯模式至今,它的政治經濟體制其實是一個「戰爭經濟體制」,「中共認定戰爭能力與生產能力緊密相關」。#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