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6月份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下降3.6%,創下2023年7月以來最大跌幅,顯示中國國內通縮壓力加劇。

同期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僅微升0.1%,雖暫時終結連續四個月下滑,但仍反映內需疲弱、信心不足的現狀。分析認為,中國經濟正面臨出口放緩與內需低迷的雙重挑戰,短期補貼恐難以扭轉整體頹勢。

中國6月PPI大跌 通縮壓力延續

6月中國PPI同比下降3.6%,不僅是連續第33個月呈現負增長,跌幅更創下自2023年7月以來新高,且超出市場預期。

彭博社指出,這一結果比任何經濟學家預期的都更糟糕。分析認為,生產者價格的持續下滑,加劇企業盈利壓力與價格競爭,形成惡性循環,中共當局仍持續面臨如何加大刺激,提振消費的壓力。

麥格理集團(Macquarie Group Ltd.)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偉俊(Larry Hu)指出:「在沒有強力政策刺激下,中國經濟恐難脫離通縮螺旋。」

消費需求疲弱 CPI微升難改頹勢

6月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微升0.1%,終結連續四個月下滑,但回升幅度有限。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與能源價格後,6月核心CPI同比上升0.7%,為14個月來最高。

中共國家統計局(NBS)稱,「CPI由降轉漲主要受工業消費品價格有所回升影響」。然而,月度數據顯示,CPI較5月仍環比下降0.1%,與經濟學家預期一致。

分析指出,消費物價同比回升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電、電子產品和電動車「以舊換新」補貼的短期提振,但這一刺激效應「可能很快消退」。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師黃梓純(Zichun Huang)指出:「我們預計今年稍晚需求將進一步減弱,因出口放緩,財政支持帶來的提振效果將逐步消退。」

她提到:「這一提振效應可能很快就會消退,我們預計核心通脹率今年稍後將再次下滑。」

出口承壓 外部風險加劇

除了內需疲弱,中國出口行業同樣面臨壓力。尤其是美國的關稅政策,正持續衝擊依賴全球市場的中國製造業。

CNBC指出,電子產品、汽車等出口導向型行業的價格跌幅在6月進一步加快。

儘管5月和4月中國整體出口分別增長4.8%和8.1%,得益於對東南亞國家的出口激增,部份抵消了對美出口的下滑,但分析認為這一增長難以持續。

價格戰激烈 企業降價促銷自救

分析指出,隨著消費需求持續疲弱,中國多個行業的價格戰日益激烈,企業不得不通過降價促銷來提振銷售。

彭博社指出,價格戰正在加劇企業盈利下滑,形成「惡性循環」,而這場競爭正不斷加劇,迫使當局出手遏制。

CNBC則表示,中國企業的「內捲」已蔓延至消費品行業、汽車行業與電子產品領域。

在中國,「內捲」一詞常用來形容企業在激烈競爭中不斷自我消耗、相互削價競爭的困境。多家媒體報道,上周中共高層會議批評了「內捲」行為,指出這些行為雖然旨在吸引消費者、清理庫存,但實際上卻未能有效提振消費,反而侵蝕了企業利潤。

在出口放緩、內需低迷的雙重壓力下,不少企業為了維持市場份額,仍被迫捲入價格戰,而當局的呼籲至今未能有效扭轉這一趨勢。

保銀資產管理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目前要判斷通縮是否結束仍為時尚早,因為房地產行業仍在疲弱,反內捲行動也才剛剛開始。」

彭博社指出,各行業「產能過剩」也進一步加劇了通縮。分析指出,雖然中共高層已承諾壓縮部份行業產能,但地方政府為維持就業,往往傾向於保留盈利能力不佳的工廠,延長價格競爭的時間。

彭博社警告,低債券收益率、通縮壓力,以及掙扎中的房地產市場,可能使中國步上1990年代日本「資產負債表衰退」、「失落的十年」的後塵。#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