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的金融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從老牌銀行的裁員,到日益攀升的不良貸款,再到銀行業界討論成立「壞賬銀行」以應對堆積如山的債務,種種跡象都指向這顆曾經的「東方之珠」面臨的深層衝擊。這不僅是經濟周期的自然起伏,更是地緣政治緊張、中共政府對香港政治與經濟的深度干預,以及其自身經濟結構脆弱性交織而成的複雜困境。
房地產風暴下的顯性危機:不良貸款與負資產飆升
香港金融體系當前面臨的最直接挑戰,無疑來自持續低迷的房地產市場。曾被視為經濟壓艙石的房地產,如今卻成為金融風險的源頭。
恒生銀行的裁員與滙豐的成本削減,正是這場風暴的冰山一角。此前恒生銀行裁員,以配合其母公司滙豐銀行到2026年削減18億美元成本的全球戰略。這一舉措的背後,是銀行資產質量的急劇惡化。截至2024年底,恒生銀行一年內的不良貸款率已從2.8%飆升至6.1%,主要癥結在於其在中國大陸和香港房地產市場的高風險敞口。
滙豐銀行作為香港最大的商業房地產貸款方,尤其令人警惕。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滙豐在香港的商業房地產貸款餘額超過330億美元,其中已有約32億美元被劃為「信用減值」類別(credit impaired)。根據戴德梁行的數據,香港甲級寫字樓租金自2020年以來已下跌超過35%,無疑給滙豐乃至整個香港銀行業的信貸風險帶來了巨大壓力。
與商業地產的困境相呼應的是住宅市場的「負資產」現象。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金管局)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末,香港的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宗數高達40,741宗。這意味著大量置業者的物業市值,已低於其尚未償還的銀行貸款。
「壞賬銀行」的討論:應對困境的無奈與潛在風險
在不良貸款壓力日益加劇的背景下,有傳香港一些銀行正在討論成立一家「壞賬銀行」來吸收和處置不良債務。這雖然仍處於初步階段,但是該消息揭示了香港金融體系面臨的嚴峻挑戰,並引發對香港金融獨立性及中共管控模式影響的深切憂慮。
彭博社報道稱,截至3月底,香港不良貸款總額已增至250億美元,佔香港貸款總額的2%,創下20年來的最高水平。評級機構惠譽預計,到今年底這一比例可能升至2.3%,並可能在2026年進一步惡化,成為亞太地區增幅最大的地區之一。
這側面反映了市場對銀行處理不良資產能力的高度擔憂:本來應該看到更多不良資產被出售,但事實並非如此。銀行為了避免立即確認減值損失,選擇對貸款進行展期或修改條款,這種做法短期內粉飾了報表,卻積累了更大的風險,推遲了問題的真正爆發。
值得警惕的是,擬建的「壞賬銀行」可能仿傚中國大陸不良資產管理公司(AMC)的做法。中國的AMC雖然在歷史上被用於化解國有銀行系統性風險,但是其運作往往伴隨著政治干預、資訊不透明、以及將國有銀行不良資產轉移給AMC後最終由全體國民買單等問題。
這種模式在中共體制下,常常成為掩蓋真實風險、推卸責任的工具,而非完全市場化的風險處置機制。如果香港盲目照搬,可能不僅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反而會損害香港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和法治基礎,加速其「大陸化」的進程,進一步侵蝕國際社會對香港金融獨立性的信任。
儘管預計貸款質量將繼續惡化,金管局卻表示,「無意設立壞賬銀行」。
這種監管機構與資本市場之間的觀點分歧,進一步增加了市場資訊的不確定性。在政治高壓下,監管機構往往傾向於維穩,這可能導致真實風險被低估或延遲披露。
隱匿的「表外暗礁」 金融體系的未爆彈
除了顯而易見的不良貸款,香港銀行體系還面臨一個更為隱蔽、卻同樣危險的威脅——表外業務(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這些業務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表外業務,顧名思義是商業銀行從事的、按照現行會計準則不計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形成現實資產負債,但有可能引起損益變動的業務。它們主要分為承諾類業務(如銀行向客戶承諾在未來某個日期提供貸款或擔保)和擔保類業務(如銀行接受客戶委託對第三方承擔責任)。
以恒生銀行澳門分行為例,其財務資料顯示,表外風險近50億澳門元。而恒生澳門分行的總資產僅為105億澳門元。這意味著,其表外業務風險竟高達總資產的近47.6%!一旦這部份隱性風險爆發,造成的損失將是驚人的。
監管機構對表外業務通常「恨之入骨」,而銀行從業人員卻「趨之若鶩」,原因在於其不透明性與規避監管的空間。儘管表外業務並非完全不記賬,但其資訊披露往往遮遮掩掩,或零散地隱藏在報表附註中,或直接不予披露。這種高度的不透明性,使得投資者和監管機構難以全面評估銀行的真實風險敞口。某些銀行甚至可能通過巧妙的財務操作來「轉移」風險,從而「美化」其資產負債表,給公眾和投資者造成虛假的安全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正是表外業務「暗礁」集中爆發的血淚教訓。當時,美國房地產市場崩潰,銀行通過將抵押貸款打包成複雜的證券進行交易。這些產品看似與銀行核心資產負債表無關,但當底層資產(次級按揭)大規模違約時,這些表外產品無法兌付,銀行最終不得不承擔巨額損失,引發了全球金融系統的崩潰。
聯動效應:從房地產到實體經濟 中共的政治考慮
房地產市場的困境並非孤立存在,它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正逐漸顯現,形成惡性循環。以建築業為例,據香港建築業員工總會的數據,去年有超過2,000名建築工人和分包商遭遇工資和項目費用拖欠,涉及金額高達3億港元,創下40年來的最高水平。這種自下而上的傳導,使得房地產的危機不再僅僅是銀行體系內部的問題,而是演變為影響社會穩定和就業的全面性危機。
更深層次來看,香港當前面臨的金融困境,已遠超單純的經濟周期波動。中共政府對香港的政治壓制,才是導致這場危機的根本原因。近年來,香港的法治基礎和司法獨立性遭到嚴重侵蝕,這不僅破壞了營商環境,也使得國際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大打折扣。資金和人才的持續外流,進一步削弱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與活力。
設立「壞賬銀行」的討論,雖然看似是市場行為,但如果其背後有中共的政治干預和隱性支持,其運作的透明度和效率都將大打折扣。這不僅可能將風險轉嫁給納稅人,更會加速香港金融體系的「大陸化」,使其失去獨特的國際地位。
警鐘長鳴 香港金融獨立性面臨嚴峻考驗
綜合來看,香港金融業正面臨多重疊加的巨大挑戰:房地產市場持續下行帶來的顯性不良貸款,以及表外業務中隱藏的巨大風險。這些風險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並通過實體經濟傳導,形成複雜的風險網絡。
在中共政治壓制日益加劇的背景下,香港的金融體系正經歷一場系統性的考驗。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正面臨法治基礎動搖、資金人才流失、以及政治干預加劇的多重侵蝕。
香港銀行業討論成立「壞賬銀行」,是其在困境中尋求出路的無奈之舉,卻也暴露了問題的深度與廣度。在風雲變幻的當下,這或許只是一個警訊,提醒我們對經濟與金融風險保持高度警惕。@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