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7月22日)是「世界腦健康日」,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與工程學院組成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創具備主動旋轉功能的磁控軟性螺旋微導管(MSRM)。該技術結合導航與治療功能,應用於腦血管阻塞的介入治療,突破傳統中風治療工具的限制,為患者帶來更精準、更安全、更高效率的治療方案。

中風是全球導致死亡與永久殘障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顯示,從中風發作到治療介入之間的每一分鐘,可為患者增加一周無殘疾預期壽命,及時介入治療極為重要

中遠端血管栓塞約佔整體缺血性中風個案約25%至40%,但因這些血管細小、位置偏遠,導致現有治療如靜脈溶栓或機械取栓的成效有限。

現時的中風介入治療需經由肢體動脈進入血管,再透過導絲與導管引導至複雜的腦血管結構。醫生需從外部旋轉導絲來控制方向,但因血管彎曲狹窄,旋轉力難以傳遞,令操作緩慢且難以精準控制,影響治療效果。

此外,現有工具功能設計單一,需頻繁更換工具,增加手術過程中失去遠端血管通路的風險。傳統導絲及導管難以應對複雜的血管急彎結構,可能對血管壁造成損傷,甚至引發腦出血或剝離。

中大醫學與工程學院聯手開發的MSRM,大小僅約0.5至0.9毫米,導尖柔軟且可受磁場驅動旋轉,可靈活穿越複雜腦血管結構。

中大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張立解釋解釋:「MSRM配備柔軟的可旋轉導頭,能透過外部磁場精準導航,實現精準導航。當導管到達血管阻塞位置後,MSRM更能直接注射溶栓藥物、機械性破碎血栓,並安全回收血栓碎片,全程毋需更換工具,大幅降低風險並提升治療效率。」

利國偉腦神經學教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梁慧康教授補充,MSRM採用矽膠柔性導尖、以每秒2至8赫茲的低轉速操作,能減低對脆弱腦血管的損傷。模擬人體腦血管的人體胎盤血管測試中,其造成的細胞損傷遠低於傳統導絲。「這項創新技術有望克服現行中風介入治療工具的限制,為中風治療帶來新希望。」

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研究助理教授陳啟楓透露,MSRM已於兔子體內及體外胎盤模型中成功測試,顯示具高度臨床應用潛力。「這項技術特別適用於難以經現有治療受益的中遠端血管栓塞患者,未來可望減少併發症,提升治療效果。」

適逢「世界腦健康日」,研究團隊藉此機會呼籲公眾正視中風風險。高血壓、吸煙、肥胖、高膽固醇、糖尿病及缺乏運動,都是中風主要風險因素。呼籲大眾應保持均衡飲食、戒煙限酒、定期運動與體檢,以妥善管理慢性疾病。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助理教授葉耀明醫生提醒:「若懷疑中風,必須即時行動。把握治療黃金時間,不僅能挽救生命,也能降低永久殘障的機率。」

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 Advances》。@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