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至7月,中國接連發生四宗民營企業家墮樓身亡事件,涉及紡織、電梯、家裝等行業:浙江紹興金點子紡織創辦人畢光鈞、杭州西子電梯董事長劉文超、廣州靚家居創辦人曾育周、居然智家董事長汪林鵬。中共官方公布2025年上半年GDP「超預期增長」,卻與民企老闆接連墮樓形成強烈反差,反映出「數字繁榮」與「現實崩塌」之間的巨大裂痕。

短短四個月內,四位行業翹楚在債務、監管、輿論與信任崩塌下,以極端方式絕望離場。這些悲劇不僅是個人的隕落,更像是警鐘,敲響了中國民營企業在經濟下行周期中產業硬傷、制度缺陷、分配不公及社會信任危機等深層問題。

四個墜落的身影,三個斷裂的行業

2025年4月16日,浙江紹興金點子紡織公司創辦人畢光鈞從28樓一躍而下。他的企業曾是亞洲最大的布料集散地,年供8,000萬米面料給國際品牌。然而,中美貿易戰、歐美關稅壁壘及東南亞產能崛起導致訂單驟減40%,帳期從90天延長至180天。

更致命的是,畢光鈞接手4億元(人民幣,下同)大單被騙,銀行隨即收緊授信,上下游債務如潮水般逼來,最終資金鏈斷裂。其墮樓被視為中國傳統紡織業外貿困境的象徵,暴露出中國民營企業在產業轉移加速與金融收縮下的脆弱性。

6月2日,杭州西子電梯董事長劉文超從廠房天橋墜亡。西子電梯年產值25億元,70%的客戶為房地產開發商,但房地產市場斷崖式下滑導致訂單銳減、回款停滯。而公司內部股權爭鬥、銀行逼債、個人無限連帶擔保的重壓則進一步加劇危機。

電梯企業本是高技術重資產行業,卻因與房地產的深度綁定,被拖入債務泥潭。劉文超曾對好友留言:「我只是職業經理人,卻要替十幾棟爛尾樓背債。」他的墮樓揭示出房地產市場低迷對其上下游產業鏈造成毀滅性衝擊,職業經理人成為「替莊家買單的倒楣蛋」。

7月17日,廣州靚家居創辦人曾育周從珠江新城高樓跳下,留下瀕臨破產的公司、未交付的裝修項目和數百名焦慮員工。靚家居曾是整裝行業旗幟,全國擁有100家門店,年營收最高達30億元,以「全包模式」和「直營交付」聞名。

然而,樓市退單潮、維權潮及家裝行業預付費模式脆弱性導致資金鏈瞬間枯竭,付款周期從2周拖到6個月,銀行劃走最後500萬元備用金,供應商圍堵總部。曾育周堅持交付至最後一刻,卻因「信任生意」的理念被債務與輿論壓垮,其墮樓次日,靚家居宣布停業。

7月27日,全國連鎖家居巨頭居然智家董事長汪林鵬在解除留置僅4天後,從公司總部跳樓身亡。2025年4月,汪因涉嫌職務違法或犯罪被武漢市江漢區監察委員會留置調查,7月24日轉為責令候審。

留置原因未公開,但可能與其2019年以356億元估值借殼武漢中商(市值僅17億元)及2023年套現超25億元的爭議交易有關。

居然智家負債率高達60%,受房地產低迷衝擊,業績下滑嚴重。作為混改樣板企業的掌舵者,汪林鵬牽連著國資、地方政府、上市平台等複雜利益網絡。他的墮樓被認為不僅是債務壓力,更是留置期間可能「說了不該說的話」,觸及官商勾結網絡的後果。

核心問題:民企生存困境的四重枷鎖

這四宗事件看似分散,實則有著相同的問題——資金鏈斷裂、債務壓頂。它們揭示出當下中國民營企業在以下四重壓力下的生存困局。

第一、宏觀抽血:融資枯竭與政策傾斜。官方數據顯示,中共地方政府債務高達70萬億元,城投債問題嚴峻,金融政策口號「讓利實體」實則成了「讓利國企」,民企被列入信貸「灰名單」,貸款難、融資無門。

銀行收緊現金流,中小企業資金鏈普遍緊張。比如,畢光鈞4億元訂單被騙後,銀行未提供支持,反而抽貸、加劇危機;靚家居500萬元備用金被銀行直接劃走。這種「宏觀抽血」使民企在經濟下行周期中首當其衝,成為最脆弱的群體。

第二、產業硬傷:房地產與外貿雙重下行。中國房地產市場自2021年起持續低迷,2025年新房和二手樓市場萎縮,導致家電、電梯、家裝、建材等產業鏈訂單銳減、回款周期延長。靚家居的付款周期從2周延長至6個月,西子電梯因房企拖欠款項而資金鏈斷裂。

與此同時,出口紅利減弱,中美關稅戰和東南亞產能崛起使紡織業等外貿企業訂單驟減,畢光鈞的企業訂單減少40%,帳期延長至180天。產業鏈的「連環套」效應使民企陷入全面困境。

第三、制度天花板:監管高壓與政策不確定性。中共政府「一刀切」式的環保罰單、帳戶凍結等行政措施對民企造成巨大壓力,如靚家居因銀行劃款而雪上加霜。此外,監管政策執行隨意,缺乏穩定預期,企業難以進行長期規劃。

企業家處在「高風險經營、零安全兜底」環境中,民企在制度夾縫中生存,稍有不慎便被清算,缺乏制度安全保護。汪林鵬的留置調查可能與其借殼上市中的不合規行為有關,但也暴露出監管漏洞與高壓並存的矛盾。

第四、信用塌方:預付費與金融槓桿的陷阱。「恒大模式」的預付費與供應鏈金融野蠻生長,導致企業主個人無限連帶擔保。靚家居的預付費模式在樓市退單潮中崩盤,客戶維權與供應商圍堵使其資金池枯竭。

而居然智家高槓桿擴張導致負債率高達60%,汪林鵬套現超25億元的爭議行為加劇了企業風險。金融槓桿的失控使中小企業成為最大受害者,債務危機直接傳導至企業家個人。

社會反應:民營企業信心全面崩塌

企業家墮樓事件需延遲24小時才被允許上熱搜,反映出中共政府對突發事件嚴格的輿論管控。而公眾討論則多聚焦於平台經濟剝削、分配不公及反內卷政策,卻鮮少觸及制度性根源。

曾育周的墮樓被解讀為「信任生意」的失敗,曾育周以「誠信經營」為理念,卻因客戶維權和輿論圍剿被逼入絕境,凸顯誠信在當前環境下的脆弱性。社會對民企失敗者的默認態度是「人死債消」,跳樓被視為「有擔當」的解決方案,這掩蓋了制度不公的本質。

而汪林鵬的墮樓則被解讀為「斷尾求生」,其死因被猜測為「說了不該說的話」,但真相被輿論管控掩蓋,顯示留置制度與官商勾結的致命風險。民企老闆不敢擴張、投資,甚至請客吃飯都可能成為未來罪名。2025年6月,高淨值人群移民申請量激增137%,企業家「跑路」、失聯現象頻發。

2025年第二季度,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滑12.4%,創20年最大跌幅;外商直接投資連續4季度為負。江浙滬地區31%的中小製造企業處於停工或半停工狀態,民間投資增長率從0.7%跌至-2.3%。這些數據揭示了宏觀經濟「假象繁榮」與微觀現實的斷裂,民企信心全面崩塌。

深層反思:為甚麼失敗的民企沒有退路?

這四宗墮樓事件並非孤立,而是中國經濟與制度環境下民企生存危機的集中爆發。這些事件背後,最值得警惕的並不是企業自身經營的問題,而是制度設計的結構性缺陷。

第一、無破產保護的制度陷阱。中國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破產保護,中小企業重組案法院受理率極低,尤其是無固定資產抵押的家裝企業,如靚家居。失敗者被貼上「失信被執行人」標籤,銀行卡凍結、孩子教育受限,寸步難行。

與美國、歐洲等國家的破產保護機制不同,中國制度將企業失敗等同於個人道德敗壞,迫使企業老闆不得不以生命「歸零」債務。曾育周的堅持交付和汪林鵬的高槓桿擴張均未獲制度支持,最終成為「制度犧牲品」。

第二、監管高壓與留置制度本質。汪林鵬的留置調查可能與其借殼上市中不合規行為及官商勾結有關。然而,留置期間被要求供出利益鏈條,汪林鵬或因供出高層而成為棄子。制度性沉默機制(「嘴不嚴者死」)使講真話者面臨更大風險。

紀委留置調查的目標顯然是為了繪製利益網絡圖,供詞越清晰,牽連高層越多,被調查者越危險。無律師、長時間秘密審訊、逼供他人,在這「三重黑箱」機制下,被調查者成為高風險「棋子」,汪林鵬的悲劇儼然是這種制度性清算的縮影。

第三、分配不公與無序競爭。中國經濟核心問題之一就是分配不公,尤其是國企與民企之間資源分配失衡。國企享受政府兜底、紅利壟斷和融資優勢,民企雖承擔80%以上就業與創新,卻在融資、政策上持續被邊緣化。

平台經濟通過低價競爭壓榨傳統行業利潤,消費降級促使消費者傾向廉價線上產品,線下賣場流量銳減。反內卷政策雖會遏制過剩產能,卻可能導致降薪裁員,未能解決分配不公的根本問題,中小企業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結語:

畢光鈞、劉文超、曾育周、汪林鵬的接連墮樓,是2025年中國民營經濟危機的縮影。在地方債務高企、房地產市場崩潰、監管高壓和社會信任崩塌背景下,民企老闆被逼入絕境,成為經濟與制度的犧牲品。官方「數據繁榮」掩蓋不了現實的殘酷,社會默認的「人死債消」邏輯更暴露出制度性不公的深層危機。

這些企業家的悲劇不僅是個體隕落,更是制度缺陷的警鐘。若不正視地方債務危機、產業下行、監管漏洞及信用塌方等問題,民企老闆的「絕壁之舞」可能還將持續上演。相比GDP增速放緩,民間信心的崩塌更為致命。一旦民企活力喪失,中國經濟或將陷入長期低迷。#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