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至8月中正是大陸高校發送錄取通知書之際,大陸各高校的學費出現暴漲30%、甚至近50%的狀況,大陸社媒眾人聚焦這兩年的高校招生不足,很多考生對高校產生信任危機,放棄錄取通知書。
分析認為,這是教育產業化與體制僵化的雙重惡果,掏空了家長的家底,孩子卻畢業即失業。
高校招生與報名之間缺口很大
目前正是大陸各大高校發送錄取通知書的之際,一般是從7月上旬至中旬,最早的是軍校、公安、部份特殊類型院校,隨後7月中旬至下旬是985/211、重點大學居多,7月下旬至8月上旬,基本是普通本科院校,而8月上旬是民辦本科、獨立學院等,最後8月中旬至月底是專科學院。
2025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十年來首次減少,為1335萬,2024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342萬。據教育導向分享近日統計,2025年本科批次錄取結束。六十餘所高校無法完成招生,歷史罕見。
近期,大陸社交媒體一直聚焦在大陸各類高等專科學校這兩年的招生錄取情況、學費漲價情況,尤其是考生、家長開始清醒思考,接不接受來自學校的錄取通知書,並由此帶出中國的深層社會問題。
據透露,今年各高等大專院校計劃招生的跟報名之間缺口很大。光廣東歷史類專業招生缺口就超過1萬名以上,而理科類的招生缺口也超過1.5萬名以上。
據教育導向分享數據,以廣東省為例,2025年本科批次錄取完成。但湛江科技學院、廣東理工學院、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廣州華立學院等都有數百及數千個空餘名額。這些高校2025年都無法完成招生任務。
此外,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7月22日發布的《2025年普通類常規批第2次志願剩餘本科計劃》:126所高校在山東招生的本科計劃裏,空出了6050個名額。其中,多所公辦本科仍有名額缺額。
學費飆漲 壓垮工薪家庭
與此同時,中國高校學費普遍漲價。新浪財經報道,2025年夏天,大學標誌性的「5000元時代」已經宣告結束,大學學費或將邁入「萬元時代」。民辦高校漲得更猛,上海中僑藝術類本科學費年費4.3萬元,南京傳媒學院播音專業上漲1萬元,總價直逼5萬。
小紅書教育播主「智慧育兒」博主指出,有數十所高校集體上調學費,整年學費直飆10.5萬元,本科四年僅學費就達42萬元,這還未計住宿與生活費。部份中外合作專業的漲幅更為驚人,去年3萬元的專業,今年漲至4.5萬元,明年甚至可能直逼6萬元。
她直言:「這哪是上大學,簡直是拼爹拼媽的家底。」
《大紀元》先前報道,北京交通大學今年學費從8.5萬元漲到10.5萬元,漲幅約24%;民辦高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今年學費從5萬元漲到6.8萬元,漲幅36%;貴州大學將本科專業學費從5000元上漲至6500元,漲幅30%;雲南大學從4200元漲至6000元,漲幅超過42%。
河南的自媒體博主「可可」不滿高漲學費,她表示。「這明明就是在玩割韭菜呀。你問他(校方)孩子四年後能找到甚麼樣的工作?工資能有多少?他就開始打太極了。這個嘛,要看市場的行情,這個嘛,要看個人的努力。」
教育變產業 有學校錄取學生「人間蒸發」
對於學費暴漲,「可可」還用算帳的方式直白揭示問題:四年學費與生活費合計30萬元,畢業後月薪3000元,不吃不喝也要八年才能回本,「這買賣誰幹誰虧呀」。
她形容,如今家長和學生都不再盲目相信學歷能保證未來,「教育變成生意,那不好意思,消費者有權說不。」
在高昂的費用面前,許多工薪家庭被迫放棄。招生現場一度冷清到「門口羅雀」,有招生老師甚至在半夜打電話挽留學生,卻被家長一句「沒門」回絕。
據其描述去年情況:廣東白雲學院報到日當天,校方苦等新生入學,結果有多達1477名已錄取學生「人間蒸發」;湛江科技學院原計劃招收7000人,最終有80%學位空缺,護理、園林等專業報到現場,冷清到「門口羅雀」。
深圳技術學院29名已錄取新生未領通知書,廣東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則有30人選擇放棄入學。這股拒絕入學潮已不僅限於民辦或專科院校,部份本科高校也面臨新生流失的壓力。
抖音上擁有67萬粉絲的電商播主「公子馨」在8月4日的影片節目中表示,「以前砸鍋賣鐵都要送孩子上大學,普通家庭幾乎掏空了所有送一個孩子上大學,卻面臨月薪3千的工作和一句學歷不值錢的嘲諷。」
她不客氣批評,「當學歷變成奢侈品,教育成了拼爹遊戲。」
面對高漲的學費,她還擔心表示,自己資助的6個孩子,「以後怎麼辦?他們還能不能有機會上大學?」
清華北大光環不再 學霸轉向實用專業
更引人關注的是,放棄入學的不再只是普通考生,甚至有高分學霸選擇拒收頂尖名校的錄取通知書。
《湖北日報》報道,重慶一位物理類677分的學生萬鑫宇,全市排名218。他參加了北京大學的強基計劃面試,基本能確定入圍。但他接到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的電話,經過全面了解和詳細分析,萬鑫宇直接改變高考志願,將西湖大學放在首位。
很多關注教育的博主都提到幾個案例,其中安徽一位高考狀元將清華、北大的錄取通知當作廢紙,轉投香港大學;河南一名724分的女狀元拒絕清北冷門專業,選擇入讀軍校,享受軍裝、食宿全免及生活補貼,畢業直接就業。
公子馨形容這是「新時代的教育革命」,不是年輕人短視,而是算明白了「經濟帳、時間帳、前途帳」。
她還舉例,在深圳大學騰訊大樓下的招聘會上,校友間直接內推工作,已經顯示出名校光環不再是唯一敲門磚。許多學生開始關注專業與市場的匹配度,而非單純追求學校排名。
大學文憑貶值與就業困難
官方統計,2025年中國高等學校共計3167所。中國社科院數據顯示,約33%的大學畢業生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新浪教育的調查更指出,僅有26%的畢業生認為工作與所學專業「吻合」。
此前《大紀元》曾報道,從1998年到2023年,中國本科生招生人數增長了7.3倍,碩士生擴招近20倍,博士生擴招近10倍,本科學歷的「含金量」顯著下降。
一個典型案例是抖音播主「遊上岸的李丫」。她在今年5月上傳影片,講述母親擺地攤供她上醫科大學,花費十幾萬元學費,結果自己畢業後同樣回到街頭擺攤。這段經歷在網絡上引發大量共鳴,被視為高等教育回報率低的縮影。
經濟低迷與教育質量問題交織
大陸律師簡先生(化姓)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棄學現象不僅反映教育問題,更折射出中國經濟的困境。近年大量工廠倒閉、外企撤資,「四五線城市返鄉人口激增,不是繁華了,而是外面沒工作了」。他指出,畢業即失業已成常態,加之高校學費與生活費動輒數十萬元,對經濟困難家庭而言幾乎無法承擔。
他還批評,一些普通高校甚至民辦院校「質量太爛」,學生學不到實用知識,有的甚至「學壞了」。他舉例,一名親戚的孫子入學數月後便退學去學廚師,「因為發現這學校不行」。在經濟不景氣、就業崗位稀缺、教育質量低下的多重壓力下,家長與學生選擇不讀書,是一種「無奈的清醒」。
學者:教育產業化與體制僵化的雙重惡果
前首都師範大學教授、現旅居澳洲的歷史學者李元華則從制度層面剖析。他向《大紀元》分析,中共推行教育產業化,盲目擴招,不顧市場需求設立冷門專業,導致「有名無實」的高校遍地開花。畢業生投入數十萬元,卻找不到合適工作,是政策失誤與社會環境惡化的結果。
他表示,中共僵化的教育體制與官僚腐敗,使高校重名聲、輕育人,追逐利益而忽視市場與人才培養。經濟衰退加劇後,學費普遍上漲,教育逐漸淪為「奢侈品」,家長開始質疑「砸鍋賣鐵」讀大學的意義。
李元華還批評,一些民辦和中外合作院校以「洋品牌」或華麗包裝吸引生源,收費高昂,但畢業後依然難覓好職,「讀這種學校就是給別人送錢」。他直言,中國教育界「看人情、看關係、看能不能撈錢」,真正高瞻遠矚、關心教育的人越來越少,教育被視為政治與經濟工具,反映了整個社會體制的沉疴。
播主「趙姐在努力」則說,學生集體拒絕報到,不是「擺爛」,而是看清現實。「如果大學只是負責發文憑,不關心學生未來的路,那麼學生集體放鴿子,就是對當代大學最清醒的回擊。」#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