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共財政部時隔4個月,罕見再次曝光六期新增隱性債務案例,且資金規模合計高達1410億元。比較而言,2024年9月財政部披露的8宗案例,總共才新增隱性債務116.41億元、化債不實0.68億元。可見,隱性債務一邊「化解」一邊增加,這不僅令人懷疑當局「著力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的部署已然破防。

事實上,地方政府債務是中共的一個「老大難」問題。自2010年起,每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幾乎都提。2013年要求「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2014年10月公布的《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提出建立考核問責機制,把政府性債務作為一個硬指標納入政績考核。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倒查責任。」是年,財政部首次開啟問責模式,重慶、山東、河南、湖北等地涉及違法違規舉債擔保行為的官員被撤職、或行政記過、或警告約談,一些金融機構相關負責人也被問責罰款。

2018年起,當局進一步把隱性債務處置作為重點。甚麼是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的意見》(中發〔2020〕27號)首次給出官方界定:「指地方政府在法定政府債務限額之外直接或者承諾以財政資金償還以及違法提供擔保等方式舉借的債務」。它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融資平台公司、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等替政府舉借,由政府支持償還的債務;另一類是地方政府在設立政府投資基金、開展 PPP模式、政府購買服務等過程中,形成的政府中長期支出事項債務。

針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2018年當局做了三件事:第一,基本構建了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監管框架(相繼出台了一系列關於隱性債務認定、核算、監測、問責的政策文件);第二,國家審計署全面開啟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審計工作,各地政府依規將當地截至2018年8月的隱性債務餘額等數據,填報至財政部設立的地方全口徑債務監測平台(但數據從未公布);第三,計劃至2028年,即10年內,隱債全部化解。

不過,2019年底疫情突起,對中國經濟造成致命打擊,嚴重衝擊了中共的化債計劃。雖然,2019—2022年,逐步開啟了建制縣化債試點、特殊再融資債券化債、「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但,根據公開數據,2019年至2022年,當局僅僅發行了約1.3萬億元政府債券來置換隱性債務。這簡直是杯水車薪。債務尤其隱性債務問題越來越危險了。

於是,當局2022年起,實施新一輪隱性債務化解工作。2023年,中央出台一攬子化債方案(全省負總責、市縣盡全力化債),當年安排超過2.2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額度,支持地方特別是高風險地區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和清理拖欠企業帳款。2024年11月,當局直接拋出五年合計12萬億元化債措施,力度空前。

可問題是,當局不願直面隱性債務現實,中央和地方博弈激烈。截至2023年末,根據各方估測,中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至少在50萬億以上,但中央承認的只有14.3萬億。據此,當局宣布,截至2023年末,北京、上海、廣東實現存量隱性債務清零,全國納入政府債務訊息平台的隱性債務餘額較2018年摸底數減少了50%,防範化解隱性債務風險取得階段性成果。

然而,債務是實實在在的,到期就得還錢。中央不承認的隱性債務,地方政府就得自己償還。可是,中共現行的財政體制,財權上移,事權下移,政府層級越低,財政收支缺口越大,中央轉移支付雖然越來越大(2024年超過10萬億,中央政府本級財政收入全部轉移出去還不夠,中央政府靠發行國債度日),卻仍無法滿足地方需求。

在這種形勢下,地方政府除了發行地方債券(法定債務,有限額),仍就是繼續打隱性債務的主意。因此,就出現了這麼一個滑稽的局面:一邊化債一邊新增。

這從中共財政部發布的隱性債務問責典型案例中可見一斑。

自2022年實施新一輪隱性債務化解工作以來,財政部共發布6次涉44宗隱性債務問責典型案例。其中,2022年5月、7月各披露8宗;2023年11月披露8宗;2024年9月披露8宗;2025年4月、8月各披露6宗。

就拿最新這次來說。最大的兩宗,一是福建省廈門市通過國有企業墊資實施土地一級開發項目、安置型商品房項目等,新增隱性債務683.96億元。一是四川省成都市通過國有企業墊資實施城市有機更新項目、墊資建設市政道路等公益性項目以及代政府繳納軌道交通建設發展專項資金,新增隱性債務614.08億元。

此外,湖北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通過國有企業墊資建設應由政府承擔的建設項目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項目,新增隱性債務103.85億元。請注意,早在2023年11月的財政部通報中,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就榜上有名(見「湖北省部份地區要求省屬國有企業墊資建設新增隱性債務」案例),這次再上榜,表明地方低層政府對隱性債務的依賴難斷。

綜上所述,當局雖然對化解地方隱性債務看得很重、政治上高壓,財政部「始終保持高壓態勢」;但是,當局的化債思路有問題,一是「鴕鳥政策」,不願為地方孭鑊,只承認少部份隱性債務,大頭讓地方扛,但地方扛不起;二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只想把問題往後拖,而不是想辦法整體解決。然而,地方政府畢竟要過日子,因此「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就成了一句空話。

其實,早有經濟學者建言:中央政府應該在風險尚可控的時點,儘快下決心推動全國範圍內的地方政府債務重組,並對部份債務嚴重甚至連利息都還不起的地方及早推動財政重整。關鍵還在於各級政府堅決推動市場化導向的結構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國企和土地改革。就國企改革而言,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需要變賣部份國企股權,取得用於還債的資金,並以此為契機,有效地打破那些行政性壟斷行業,如石油、石化、鋼鐵、煤炭、電力、電訊、交通行業的國企壟斷。

不過,中共已經「腦死亡」,苟延殘喘而已,怎麼可能實行這樣的根本性改革呢?#

《大紀元》首發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