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美國富國銀行(Wells Fargo)華裔高管、國際保理商聯合會(FCI)主席茅晨月女士,因在中國涉嫌一宗未公開的刑事案件被禁止離境,事件迅速從一次普通商務行程演變為國際關注的焦點。不僅令金融業人士感到震驚,也在全球外企與外交圈引發廣泛關注。
這一事件不僅牽涉個人命運,更折射出中美關係緊張背景下的法律透明度、外交博弈與跨國企業營運風險的複雜交織。茅晨月作為深耕國際保理與貿易融資20餘年的資深高管,其遭遇引發了外界對中共出境禁令的廣泛質疑,也讓外企在華經營的信心受到衝擊。
爭議事件:華裔高管被禁出境
茅晨月,上海出生,現居美國亞特蘭大,美國國籍,現任富國銀行董事總經理,負責國際保理業務,並在2025年6月當選國際保理商聯合會主席。她在國際貿易融資領域深耕20餘年,長期為跨國客戶提供跨境資金戰略諮詢,獲FCI「2025年跨境保理創新案例」榮譽。
富國銀行作為全球六大主導中國進出口美元支付業務的銀行之一,在上海和天津設有保理子公司,茅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掌控著富國銀行高達80%的中美跨境保理業務,經手包括小米、蔚來等企業在內總計17億美元的融資,被業內人士譽為「中國出口商的現金流奶媽」。
2025年,茅晨月因商務目的入境中國,具體日期與行程未公開。然而,在計劃返回美國時,她在機場被告知因涉及一宗刑事案件被禁止離境,需配合調查。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執法部門依法採取限制出境措施,但未透露案件細節,僅強調其有義務配合調查,未提及刑拘或逮捕。
富國銀行迅速回應,暫停所有員工赴華商務旅行,密切關注事態,並通過渠道協調以確保茅晨月儘早返回美國。美國國務院則強調保護海外公民安全,批評中共「任意出境禁令」缺乏透明度,敦促中方允許公民離境。
事件發生在中美關係高度緊張背景下,可能與地緣政治博弈有關。外界推測,茅晨月被禁可能涉及金融犯罪,如敏感資金流動或協助調查腐敗資金外逃,甚至可能與近期中國IT經理徐哲偉在意大利被捕事件形成「對等反制」。類似孟晚舟案的「人質外交」先例,讓外界對事件性質的猜測更加複雜。
制度缺陷:司法不獨立、法治不透明
茅晨月事件表面上是配合刑事調查,實質暴露出中共司法不獨立與法治不透明的痼疾。中共《出境入境管理法》雖賦予公安或法院限制個人出境的權力,但其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卻成為當局在維穩、安全與外交議題中可靈活運用的「軟暴力」工具。至少具有以下四大缺陷:
第一、程序模糊與隨意性:出境禁令觸發條件寬泛,常因「協助調查」而非正式指控,程序不公開,當事人常在試圖離境時才獲知,缺乏明確解除機制。茅晨月未被刑拘或逮捕,僅被要求配合調查,案件細節卻秘而不宣,凸顯司法程序的隨意性。
第二、行政干預司法:中共司法系統受黨控制,缺乏獨立性,執法常受政治目標驅動。出境禁令可能被用作恐嚇異見人士或在國際談判中的籌碼,而非純粹司法目的。近年中美關係惡化,中共出境禁令頻發,被美方視為「政治綁架」或人權侵犯。
第三、長期滯留與權利侵害:被限制者可能面臨數月至數年的不確定等待,案件細節通常不公開,又不允許律師介入,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茅晨月作為美國公民,未能獲得透明的司法程序保障,其人身自由受限,這種黑箱操作削弱了外界對中共法治的信任。
第四、企業營運受限:由於面臨跨境資金凍結、關鍵人員滯留、數據設備遭查封等風險,影響業務連續性與信譽,導致跨國公司對中國營商環境產生懷疑,從而縮減人員派遣、資金布局與擴張計劃。
茅晨月事件對外企在華營運敲響警鐘,凸顯法律與人身風險的疊加效應,可能將促使跨國企業縮減在華布局,降低對華依賴,影響深遠。富國銀行暫停赴華出差,其他外企(如瑞銀、野村證券)也因類似事件調整出行政策。
美國商會調查顯示,9%的會員因人身安全與法律責任擔憂減少赴華,4%因出境禁令受影響。歐盟中國商會主席Jane Eskelund則指出,此類事件加劇外企赴華顧慮,削弱中國吸引外資的努力。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像茅晨月這樣的華裔美國人,在中共法律視角中,往往被視為「特殊對象」。即使已加入外籍,其中國出生背景仍可能被中共強制認定為「具有中國國籍」,在執行法律時不予承認其外國身份。
這種身份模糊,令華裔在華遭遇「法律雙重標準」,也使其在外交保護上處於更為弱勢的位置。 美國國務院二級外遊警告指出,華裔美國人在華可能面臨「任意執法」與出境禁令風險。 茅晨月的身份使其在中美法律體系的夾縫中顯得尤為脆弱。
茅晨月被業內稱讚為「聰明的創新者」,她利用天津公司的NRA帳戶、FT帳戶、渤海銀行系統及信保保單質押等技術手段,結合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降低融資風險和融資成本,吸引大量企業青睞。然而,這一業務因涉及巨額跨境資金流動,經常會牽涉多方機構與複雜的資金鏈。
此類操作屬國際保理行業的「灰色地帶」,富國銀行作為流程中介,僅需承擔流程性責任。然而,在當前中國經濟下行、財政吃緊背景下,中共加大金融監管力度,嚴查外匯異常與非法資金流動,茅晨月可能因昔日灰色操作被倒查,成為「殺雞儆猴」的對象。
中共的小流氓伎倆:假法律名義搞「人質外交」
茅晨月事件不僅是司法問題,更可能是中共對美博弈中的「人質外交」策略。當前正值中美關係緊張的特殊時期,兩國在貿易、科技、人權等領域摩擦不斷,地緣政治風險顯著上升。中方或借茅晨月事件報復美方在技術、人事領域的制裁。類似「人質外交」的操作在中美博弈中並不鮮見,中共早就劣跡斑斑。僅舉數例。
孟晚舟案:2018年,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中共隨後拘留兩名加拿大公民,事件被視為「以人換人」的外交博弈。孟獲釋後,兩名加拿大人次日即被釋放,未走任何司法程序,凸顯中共「流氓做法」與司法工具化。
徐哲偉案:2025年初,中國IT經理徐哲偉因涉嫌2020年黑客攻擊美國系統、竊取新冠疫苗數據,依據美國FBI通緝令,在意大利被捕。茅晨月事件與之時間接近,可能為中共「對等反制」。
安斯泰來案:2025年,一名日本安斯泰來(Astellas Pharma)製藥高管在中國被判間諜罪三年半,同期茅晨月被禁出境,引發地緣政治聯想。
據有關統計,1995-2019年間,中共對128名外國人實施出境禁令,其中29名美國人、44名加拿大人,約1/3與商業活動相關。2023年《反間諜法》與《數據安全法》修訂後,中共對「國家安全」的定義更為寬泛,普通商業行為(如數據分析、市場調研)可能被認定違法,進一步增加外企高管風險。
比如,2023年,日本野村證券野村證券駐港高管王仲和因協助調查被禁出境近一年;風險諮詢公司德安華(Kroll)香港籍高管Michael Chong因協助調查被限制出境,至今未獲釋。
同年,美國盡職調查公司美思明智集團(Mintz Group)在華遭搜查,多名員工被拘,其新加坡籍主管曾被禁離境,公司因涉及未經批准的統計工作,被罰款150萬美元。
這種做法不僅侵害個人權利,也使國際社會對中國司法喪失信心。
結語:
茅晨月被限制出境事件,凸顯了中國營商環境的惡劣與法治透明度的風險,其模糊執行與潛在政治化用途,令外籍高管隨時面臨失去人身自由風險。而事件背後更深層次的動因可能與中共對美「對等反制」有關。跨國人士或許會因國籍、身份或業務敏感性成為「風險對象」。 不獨立的中共司法則為「人質外交」提供了便利:模糊的法律程序與寬泛的罪名定義,使當局可隨意扣留外籍人士,而無需公開證據或走公正司法程序。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