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歷了一場漫長而奇特的文化鬥爭,在這場鬥爭當中,生物學對於性別的基本定義被否定了。現在,認為人類有男女之分、男女有別的觀念似乎又回來了。不過目前在學術界可能這種觀念還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然而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傳統觀念回歸的情況也會在這些領域發生。
至少就流行文化而言,認為男性和女性是截然不同、不可互換的性別,這個觀念現在正在回歸。
大約是在十年前,我第一次聽到有人聲稱自己是非二元性別者(non-binary),即無法弄清自己究竟是男性還是女性。諷刺的是,這句話是對著麥克風公開說的,是為了抗議一位男性發言者聲稱自己變成了女人。抗議的人很生氣,不是因為聽到了男人變成女人這種不可能的性別轉變說法,而是因為這人竟敢在兩者之間劃出任何二元界限。
我當時就知道,這場混淆男女性別的瘋狂的運動難以為繼。一旦拋棄對生物學的理性理解,甚麼事情都會發生。
讓我們來假設人類歷史上的這個混亂時期已經過去了,假設到了現在,我們都了解了染色體的基本原理。我們也了解了這些基本原理的一些其它含義,例如男性不能生育而女性可以生育。這些觀察結果在社會和文化層面上有甚麼意義呢?
幸運的是,我們面前有數百年傳承下來的交往禮儀。這些禮儀隨著文明的演變而發展,旨在促進更高程度的社會和平,並最大限度地降低衝突的可能性。這些人際交往禮儀根植於一個核心認知:男性通常比女性體力更充沛,然而女性擁有生育子女的神奇超能力。其結果就是我們曾經所說的「禮儀」(manners)。
即使在今天,我們也能遇到這樣的例子。我認識一位上了年紀的男士,每當一位女士過來就座時,他總會起身站到桌子旁邊。如果女士要坐在他旁邊,他會站在她的椅子後面,輕輕地摸摸椅子,彷彿要把椅子往外拉,以方便女士就坐。這並非誇張的行為,而是一種溫柔的舉動;是一個發自內心的好習慣,而不是一套虛假的表演。我觀察過幾次這樣的舉動,每次都能明顯地感受到女士對此表示感激。
這個小小的儀式意味著甚麼呢?它暗示著女人需要男人的幫助才能坐下來嗎?完全不是。這是男人對女人的一種尊重,是男人對女人應有的額外尊重的細微認可。這是一種平衡兩性之間權力的小手段,男人將自己的力量和權力奉獻給對「女性」的保護和照顧。
當然,這並不是對男性女性關係的字面意義上的狹義理解。它只是一種文化比喻,卻有著深厚而重要的根源。其它類似的禮儀也是如此。這就是為甚麼男人要為女人開門。這並不是因為父權制認為女人不能開門。這是一種尊重的文化象徵,象徵著男人願意放棄使用自己的體力優勢,願意保護和照顧女人,從而緩解因體力不平等而可能引發的性別衝突。
這就是為甚麼男士應該儘可能地為女士開門。看到男士對女士無動於衷的情況發生,我真的很痛心,而且這種情況很常見。女士們,如果你要去約會,男士上了車,把你丟在街上,我強烈建議你拒絕上車,直接走開。這或許至少能給你一個教訓,教你如何判斷一個男人的品德。
再說一遍,這並不是因為女性無法自己打開車門。這是一種文化體現,表明男性願意運用其體力優勢來提供服務,促進人類的進步。男人的體力優勢是一種生物學現實,而女人也擁有生育的能力,這是男人無法具備的。這並非在所有情況下都必然如此。這些規範和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體現了人們對兩性關係的成熟而優雅的理解。
這就是為甚麼男人在公共交通工具或其它場合應該給女人讓座。這就是為甚麼天氣寒冷時,男人應該把自己的外套借給女人,或者至少主動表達意願。
脫帽禮(hat tipping)也是如此,即使在現在,我們仍然時常能看到這種禮儀。它似乎起源於中世紀,當時騎士會向女性脫帽示意,以表明他們對女士的尊重。這再次象徵著禮儀和敬重,也是一種視覺暗示,表明騎士對女性採取了非暴力的姿態。這種禮儀以最微妙的方式傳承至今,如今在傳統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紳士們觸碰帽檐,微微點頭的場景。
這就是為甚麼男人和女人一起在街邊散步時會走在外道,為甚麼男人和女人在床上睡覺時會選擇靠近門口的位置。這樣做是為了抵禦入侵者、闖入者和隨機的暴力行為,因為男人特別適合這個保護者角色。
所有這些習慣和規範都是男人不斷向女人發出訊號的方式:我不是威脅;相反,從個人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我是你的守護者。即使拋開字面的象徵意義,這樣的姿態通常也能使社會秩序更加文明有序、運轉良好。拒絕這樣做的男人也傳遞了相反的訊號。他的意思是:我根本不講禮貌,我可能真的構成威脅。
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某個時期,第二波女權主義(feminism)運動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他們把所有這些象徵性的小舉動解讀為居高臨下和家長式作風。她們說:「我可以自己開門。」各種誤入歧途的女權主義學者開始嘲笑騎士風度,認為他們暗中蔑視女性,而事實恰恰相反。
嗯,我們可以看到這會導致甚麼後果。男人突然不用再遵守習俗了,果然,人們越來越覺得男人對女人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他們簡直成了畜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女權主義加劇了兩性之間的猜疑和衝突,最終導致訴訟激增、性騷擾和敵意的剝削性指控,甚至最終導致男女之間核心區別的瓦解。一旦道德習俗消失,各種邪惡便會從文化的壁壘中爬出來,貶低一切事物,貶低每一個人。
此處的任何軌跡都不應令我們感到震驚。即使我們不理解傳統,它們的存在也是有原因的。正因如此,我們最好尊重它們。我們無法預料到隨意拋棄傳統會帶來多麼殘酷的後果。
多年來,我聽到過男人們抗議,說他們不願意為女人開門,因為有女權主義者會因此對他們大喊大叫。我有點懷疑這種事是否真的發生過,甚至懷疑這些故事都是杜撰的。無論如何,這都無關緊要。我從未見過哪個女人會反對一些基本的禮儀,比如同行男人開門、在餐桌旁站立讓女人先就坐、女人離開時起身,如此等等。
這些細微的舉動之所以會演變成文明習俗,並非沒有原因,主要源於生物學,但也展現並體現了文明人的道德、規範、比喻和習慣等。那些認為自己可以摒棄這些舉動的人,正在加劇文明的退化和衝突。
關於這一點,我最後的忠告就是:男士們,振作起來!在飛機上,如果女士需要從行李艙拿行李,請主動提供幫忙。當她到達和離開座位時,請站起來。幫她扶門。等等。養成這些習慣我們並不需要付出代價,卻有助於治癒過去幾十年女士她們的漠視和輕視所造成的創傷。
如果我們從自己開始,恢復基本的社會禮儀,社會秩序就會恢復穩定、連貫,充滿人性。#
作者簡介:
傑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是總部位於德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創始人兼總裁。他在學術界和大眾媒體上發表了數千篇文章,並以五種語言出版了10本書,最新著作是《自由抑或封鎖》(Liberty or Lockdown, 2020)。他也是《路德維希‧馮‧米塞斯文集》(The Best of Ludwig von Mises, 2019)一書的編輯。他還定期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經濟學專欄,就經濟、技術、社會哲學和文化等主題廣泛發聲。聯繫方式:tucker@brownstone.org。
原文:Men, Women, and Manners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