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前日(24日)公布「M品牌」計劃撥款改革方案。大型體育活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鄭泳舜今早(26日)於港台節目表示,改革後將要求更明確的審批標準。

「M品牌」未來將更集中支持世界級水平的大型體育賽事;「表演賽/邀請賽」則收緊資助,每半年最多3項。資助上限亦由劃一1,500萬元,改為根據評分釐定,介乎600萬至1,500萬元不等。

鄭泳舜表示,政府近年檢討後,發現賽事數量雖然增加(去年達30項,較前年的18項大幅上升),但是規模與質素參差。因此改革後將要求更明確的審批標準,並強調「M品牌」應為國際級、具中長期發展潛力的比賽。

防止「美斯事件」重演 要求列明替補方案

鄭泳舜指出,經過「美斯缺陣」風波,日後若申請以明星運動員作招徠,主辦方必須清楚交代替補方案,例如若主力球星受傷,是否已有其他知名球員達成共識頂上。他強調雖難以100%杜絕突發,但政府會儘量把關,避免再次出現「對雙方都好大傷害」的情況。

鄭泳舜表示,隨著啟德體育園啟用,預期更多國際足球、網球、板球、棍網等賽事落戶香港。除了吸引數萬人參與的大型賽事,亦會考慮一些小眾但具人氣的新興運動。

他又提到,若申請方案包括有助本地體育發展的措施,例如提升本地運動員獎金、增加參賽機會,將獲加分。渣打馬拉松就是成功例子,既邀請世界級選手參加,亦讓大批市民及本地運動員一同參與。

至於部份青年賽及亞洲區賽事或不再納入「M品牌」,鄭表示,相關比賽仍可透過康文署場地資助、文化體育基金等其渠它道獲得支持,並建議政府檢視相關基金安排,增加吸引力。

學者:應細化「世界級」定義 兼顧推廣本地文化

浸會大學體育、運動及健康學系教授劉永松在同一節目指,「M品牌」計劃推行約20年,現時確有必要細化準則。他認為政府應進一步定義「世界級賽事」,考慮項目是否屬奧運項目、在港流行程度等,而非單以「國際」為標準。

劉永松又批評政府「睇旅遊好重」,強調獲資助賽事除應吸引海外觀眾,也應推廣本地體育文化,否則計劃難以長遠持續。對於未來逐步減少公帑資助,他表示支持,認為應讓賽事發展商業模式,透過轉播權、贊助、門票及紀念品銷售等方式自給自足,並建議政府可從新興運動入手,為香港創造優勢。@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