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表示,台灣經濟在2025年第二季按年增長8%,創四年來最快增速,主要受惠於AI帶動的半導體需求。輝達(Nvidia)最新財報顯示需求依然強勁,雖不及市場預期火熱,但台灣已進一步鞏固其作為AI熱潮主要受惠者的地位。基於強勁表現,全年GDP增長預測由原先的2.8%上調至5.2%。
報告指出,這股動能主要來自AI相關半導體的外部需求。大部份晶片出口至美國,而美國如今已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截至今年7月佔比達33%,高於2021年的15%。多家台灣企業受惠於AI帶動的需求。台積電目前有更大比例的收入來自高效能運算(HPC),這對AI與雲端運算至關重要。鴻海精密(富士康母公司)則見到來自雲端與網絡產品的收入已超越消費電子業務。
然而,正面動能並非沒有風險。雖然半導體產業表現突出,但與其他產業的落差正持續擴大。關鍵問題在於出口導向的增長能否轉化為內需,亦即高端半導體產業的利潤能否帶動整體經濟,尤其是服務業。
此外,台幣在5月的急升,且未見其他競爭對手跟進,進一步削弱了台灣傳統產業或成熟製程晶片出口商的競爭力。美國對台灣出口課徵的臨時性20%關稅,也高於南韓與日本。
Natixis透過產品複雜度指數(PCI)分析潛在影響。數值越高,其他競爭對手越難取代台灣出口。好消息是,台灣2024年的PCI高達0.92,較2018年的0.8提升,並高於南韓(0.59)及日本(0.55),顯示台灣出口更難被替代。這與產業結構相關,半導體與ICT產品普遍更複雜,且佔台灣總出口的65%,因此拉高PCI。這些產業受惠於美國強勁需求,但風險在於特朗普取消現行關稅豁免。如今,僅在美國投資的企業仍享有100%關稅豁免。即使如此,台灣的強大競爭力意味著美國仍難以找到替代供應商。
然而,這種比較優勢僅能保護台灣科技業,卻難以庇護傳統產業。電機與一般機械(佔出口8%)因 PCI較低且美國市場曝險度高,風險更大。運輸業(特別是汽車零件)與化工業也可能受影響,雖然其對美國的直接出口比例不高,但美國訂單佔比偏高。
最後,分析認為,台灣亦將面臨「紅色供應鏈」的競爭。為實現自給自足,大陸積極透過產業與供給側政策扶持本土企業。雖然大陸半導體市場佔比仍低,但其在成熟製程的快速擴張,透過供應與價格威脅競爭者前景。這意味著即使台灣在先進製程仍保持領先,其科技業未來仍將面臨挑戰。
綜合各種因素,Natixis對台灣前景仍保持審慎樂觀,但主要集中於AI革命所帶動的先進晶片產業。不過,產業間經濟增長不均,使傳統產業更易受強勢貨幣及美國高關稅衝擊。AI相關產業亦可能面臨AI部署不及預期的風險。此外,大陸日益增強的自給自足能力(紅色供應鏈),亦可能逐步蠶食台灣企業的利潤空間。
總而言之,預期2025年將是台灣表現強勁的一年,全年GDP增長可望達 5.2%;但風險逐步累積,2026 年增速恐快速放緩至2.5%。@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