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盛唐氣象(盛唐之音)
到了開元盛世,「聲律風骨始備」[1]的唐詩也進入了黃金時代,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詩人,群星燦爛,張九齡、賀知章、孟浩然、王昌齡、王之渙、高適、岑參……特別是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以昂揚豪逸、深沉渾厚、恬靜空靈等不同聲部組成了盛唐詩歌的交響樂——「盛唐之音」,氣勢恢宏,壯麗輝煌,高華大雅,悠然意遠,也稱之為「盛唐氣象」。文學上的盛唐之音並不止於安史之亂,而是延續到杜甫去世。唐詩的鼎盛期(713—770)是從唐玄宗至代宗(開元到大歷)的57年間。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2]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3]米白,公私倉廩[4]俱豐實」,杜甫的《憶昔》的頭兩句就說明了開元盛世國泰民安的富足景象。即使小縣城都居住著上萬戶人家,農業連年豐收,水稻、小米等糧食裝滿了公家和私人的倉庫。
貞觀之治奠定大唐國力雄厚的基礎。海納百川,兼容並蓄,民族融合,四夷賓服,唐太宗更是被擁戴為「天可汗」,也就是天下的共主。作為東亞文明中心的禮儀之邦,也強烈吸引著亞歐非各國,文化交流、商貿往來非常頻繁,絲綢之路是中西重要的通商要道。《唐六典》記載,貞觀年間與唐朝友好往來的國家達300多個。開元時期前來朝貢的蕃國數達70餘國。王維的名句:「九天閶闔[5]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6]。」(《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描繪了萬國來朝的盛況,層層疊疊的金紅宮殿大門如九重天門般地打開,萬國的使臣都躬身朝拜大唐天子。
註釋:
[1] 唐‧殷璠編著的《河嶽英靈集‧序》。
[2] 小邑,小縣城
[3] 粟小米,北方也叫穀子,中國古稱「稷」。
[4] 廩倉庫,糧倉。
[5] 九天閶闔:九重天門,喻天子住的皇宮正門。
[6] 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以皇冠,借指皇帝。
融匯儒釋道三教,對外來思想文化開放包容,博採眾長。信仰自由,沒有文字獄。廣開言路,舉賢任能,不拘一格。科舉取士,以武入仕。727年玄宗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使中下層民眾有了發展的機會,大大地調動了積極性,煥發了無限的創造力。太宗倡導雅正文學,玄宗更是身體力行地推廣音樂、詩歌、書法、繪畫等藝術,積極進取的文化導向配合著強盛的國勢,整個社會從上到下都透出一種健朗自信的雍容氣度,充滿自豪。
奮發向上的盛唐士子們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杜甫的「致君堯舜[1]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是當時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我希望能輔佐君主使他的政績超越在堯舜之上,使社會風俗再恢復到上古那樣淳樸敦厚。而胸懷「濟蒼生」「安黎元」壯志的李白則是 「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表明自己的願望是等到盡到臣子的義務,報答了賢明的君主,再功成身退、隱逸山林。
即使在安史之亂中,盛唐詩人仍對國家抱有信心,沒有喪失復興的希望。 「煌煌[2]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杜甫《北征》),「國待賢良急,君當拔擢[3]新。」(杜甫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誓欲斬鯨鯢[4],澄清洛陽水。」(李白《贈張相鎬二首》)超越一己之苦樂而心懷天下,拳拳報國心不變,慷慨豪傑氣不衰。在離亂愁苦的蒼茫悲涼中,仍蘊涵著沉雄壯大的氣韻。
註釋:
[1] 堯舜:上古的聖君。
[2] 煌煌:明亮輝煌,榮耀盛美。
[3] 拔擢:選拔提升。
[4] 鯨鯢:兇猛吞食小魚的鯨和鯢,比喻凶暴不義之人。
盛唐氣象也是天人合一的社會現象,是文治武功的大唐盛世與蓬勃瀟灑的個體生命力的合一,是時代的精神風貌和心理狀態在詩歌中的反映,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也體現在雕塑、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各個方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盛唐詩人是站在巔峰時代的高層次,以開闊視野來抒發胸臆、吟誦詩篇的。
南宋詩論家嚴羽《滄浪詩話》中評盛唐氣象曰:「盛唐諸公之詩,如顏魯公[1]書,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又讚「李杜數公,如金鳷擘海[2]、香象渡河[3]……」意思是李白、杜甫等的詩文雄健有力,精闢透徹,令人歎為觀止。嚴羽主張作詩應取法盛唐,「如羚羊掛角[4],無跡可求」。強調詩歌應寫得渾然天成,不露文辭斧鑿痕跡。
註釋:
[1]顏魯公: 顏真卿,唐朝書法家。
[2]金鳷(zhī)擘(bò)海:傳說中的異鳥。金翅鳥王,飛行虛空,安住虛空,以清浄眼觀察大海龍王宮殿,奮勇猛力以左右翅搏開海水,悉令兩辟,知龍男女有命盡者而撮取之。
[3]香象渡河:勇猛的大象橫過江河,腳踏河底。佛教用語。喻大乘菩薩修證,比喻悟道精深徹底。也形容評論文字精闢透徹。
[4]羚羊掛角,羚羊夜宿,掛角於樹,腳不著地,以避禍患。舊時多比喻詩的意境超脫,不著形跡。
邊塞雄風
「雄渾」[1]位居二十四詩品之首,雄渾壯闊、豪邁曠達、風骨凜然的盛唐氣象在邊塞詩中最為突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大唐前期武功強大,尚武任俠的風氣很濃,邊塞軍旅中除了一般士兵,還有熱血仗義的少年俠客、投筆從戎的文人志士、高鼻深目的異族將士(與邊塞詩有交叉的遊俠詩朗朗有金石聲,英姿颯爽),他們尊崇班超[2]、李廣[3]等漢代名將和凌煙閣[4]上的功臣,士氣高漲,打起仗來奮不顧身,勇往直前。大唐雄風,所向披靡。
尤其不同的是,高適、岑參等邊塞詩人都是親赴邊疆、馳騁沙場的,所以才寫得如此真切,陽剛壯美,慷慨蒼涼。音韻鏗鏘,情景交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酒宴歡歌,揮灑熱烈豪放的真性情;催征上陣,戲語的沉痛中更是對生死的豁達。盛唐邊塞詩量多而質優,不少被配上曲調,廣為傳唱。
【佳作欣賞】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5]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註釋:
[1] 雄渾,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位居首位、最重要的詩品。原文如下:大用外腓(féi),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
[2] 班超(32年—102年):東漢著名將領、外交家。是開拓和維持漢代與西域關係的重要人物。
[3] 李廣(前184年—前119年),西漢時著名武將。武功蓋世,匈奴人畏其英勇,稱之為「飛將軍」。
[4] 凌煙閣:位於唐長安城太極宮西南三清殿旁的小樓。唐太宗為懷念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畫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尉遲敬德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
[5]飛將:即李廣。希望有一個像飛將軍李廣那樣的將軍擊潰胡虜,平定天下。唐朝詩人對李廣多有讚頌。
山水田園
如果說,邊塞詩象徵大唐氣勢磅礴的壯美,那麼山水田園詩則代表著祥和恬靜的秀美。盛唐山水田園詩以王維與孟浩然為首,並稱「王孟」。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曉》清新雋永、朗朗上口,是兒童啟蒙讀物中最常見的詩句之一。「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他的《過故人莊》就是一幅溫馨樸實的田園風景畫。孟浩然(689年或691年—740年)號鹿門處士,湖北襄陽人。他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風格沖淡閒逸,渾然天成。「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題義公禪房》),都是他膾炙人口的佳句。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他多才多藝,不僅詩書畫成就很高,還精通音樂。蘇軾贊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長期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自30多歲喪妻後,不再續娶,常焚香獨坐誦經。晚年無心仕途,專程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王維的《相思》《送元二使安西》(又稱《渭城曲》) 經梨園弟子配樂而成為唐朝流行歌曲。「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他17歲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名句,最能體現遊子思鄉懷親之情。《使至塞上》《觀獵》《少年行》,王維前期的邊塞詩、遊俠詩豪壯生動,但真正代表其藝術水準的是後期的山水詩,不僅詩中有畫、有禪意,而且有明麗的色彩、獨特的動感和音樂美,怡然安謐,物我兩忘,空靈靜美。如《鳥鳴澗》《山居秋暝》《鹿柴》《辛夷塢》《竹里館》《欒家瀨》等等。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鳥鳴澗》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終南別業》
#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