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六大國有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半年度財報悉數出爐了,出現了一個極具衝擊力的綜合數據:按照上半年(181天)總計6,841億元人民幣的淨利潤計算,這6家金融巨頭平均每天淨收入約37.8億元人民幣。
穿透財報靚麗數據的帷幕
乍一看,這是一份足以讓任何經濟體艷羨的成績單。在全球經濟風雨飄搖的背景下,六大國有銀行似乎是中國經濟的「擎天柱」。然而,在筆者看來,如果僅僅沉醉於這數字煙花,而忽視了財報字裏行間透露出的訊息,那將是一種極為危險的短視。
穿透本期財報靚麗數據的帷幕,人們會看到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銀行最核心的盈利能力指標——淨利息收益率(Net Interest Margin,NIM)正被急劇壓縮,中國銀行同比下降18個基點跌至1.26%,交通銀行同比下降8個基點跌至1.21%,農業銀行同比下降10個基點跌至1.20%,建設銀行同比下降14個基點跌至1.40%。淨利息收益率最高的郵儲銀行是1.70%,但同比下降多達21個基點。淨利息收益率最低的工商銀行是1.16%,同比下降8個基點。
同時,作為銀行資產質量生命線的不良貸款(Non-performing loans,NPL),其絕對規模在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均錄得超過5%的增長。例如,作為「盈利一哥」的工商銀行,截至2025年6月30日,不良貸款4,001.05億元,與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3,794.58億元相比,增加206.47億元,增幅5.1%。
淨利息收益率,是衡量銀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通常指銀行淨利息收入與全部生息資產的比值:利息收入減去利息支出,然後除以平均生息資產規模。
不良貸款,是指借款人向銀行借款後有可能逾期還款或無法全額還款。不良貸款是銀行業面臨的一大挑戰,是衡量銀行資產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不良貸款率表示銀行貸款組合中不良貸款的比例。
這種日進斗金與「體質虛弱」並存的矛盾狀態,並非簡單的經營波動。它是一面鏡子,清晰地折射出中國經濟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以及中共當局在政治指令與市場規律之間艱難平衡的困境。
中共「工具」的宿命政治任務壓倒一切
在中國,國有銀行從來都不只是一家純粹的商業機構。它的首要身份,是執行中共意志、維持金融穩定的「政策工具」。這份半年報,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作為「工具」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最核心的代價,就是淨利息收益率的「失血」。銀行的商業模式很簡單,說白了就是「吃息差」。但交通銀行副行長周萬阜的表態已經相當直白,「淨利息收益率還有往下探的壓力。」
為了刺激疲弱的經濟,中共當局持續強壓銀行為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瀕臨破產和效益低下的國企「輸血續命」,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任務。這種政策驅動的貸款投放,正在系統性地侵蝕整個銀行業的利潤基礎。
而在負債端(在銀行角度,公眾存款是負債),為了防止引發社會恐慌,銀行又不敢過快、過猛地降低存款利率。一邊是資產收益率的不斷下行,一邊是負債成本的相對剛性,淨利息收益率這條生命線被雙向擠壓。
如果說息差收窄是「慢性失血」,那麼不良貸款的攀升則是「急性出血」的徵兆。
一個值得警惕的細節,來自中銀香港的訊息。其上半年貸款及其它賬項減值準備淨撥備32.6億元,大幅增加近58%,副總裁兼風險總監徐海峰明確指出「商業地產市場受壓」是主因,其大陸房地產企業貸款的不良貸款率高達7.32%。這僅僅是冰山一角,六大銀行的風險敞口只會更加巨大。
從恒大、碧桂園的多米諾骨牌倒塌至今,整個房地產行業的崩潰正持續不斷地轉化為銀行資產負債表上一個又一個的黑洞。
另一個更隱蔽的「壞賬製造機」是地方政府債務。多年來,銀行將海量信貸資源投入到那些缺乏現金流回報的基建項目中。隨著土地財政的枯竭,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已是岌岌可危。這些以「政府信用」為幌子的貸款,正迅速變為燙手山芋。
財報數據的可信度與被掩蓋的風險
更可怕的是,公眾看到的財報數據,可能仍是一份經過「精心管理」的答卷。在具有中共特色的金融維穩體系下,透明度向來是奢侈品。
在中共金融監管體系下有多種「賬面魔法」。銀行可以通過「展期續貸」將即將違約的貸款偽裝成正常貸款;通過「借新還舊」讓殭屍企業苟延殘喘;更可以通過將不良資產打包、折價出售給資產管理公司(AMC)來實現「賬面出表」。此外,還有一個巨大的灰色地帶--「關注類貸款」。大量有潛在風險的貸款被劃入此類,從而避免被計入不良貸款,以此「精準調控」不良貸款率。
以郵儲銀行為例,其今年3月27日發布的2024年年報顯示,2024年末不良貸款餘額803.19億元,同比增幅19%;不良貸款率0.90%,較上年末上升0.07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餘額843.28億元,同比增幅高達53.45%!今年上半年再次增加26.63%,至1,149.49億元。
正如標普全球、惠譽等國際評級機構一再警示的,中國銀行業的真實資產質量遠比賬面數字要脆弱。
被隱藏的風險,才是最致命的。因此,那日賺37.8億的「利潤」,其成色也需要打上一個問號。它有多少是建立在「推遲確認損失」之上的?當風險再也無法通過會計手段掩蓋時,今天的利潤隨時可能被未來的巨額撥備和資產減值所吞噬。
系統性風險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銀行是現代經濟的「心臟」。當心臟開始供血不足、甚至出現心肌梗塞的風險時,整個經濟體的健康都岌岌可危。
首先受到衝擊的將是中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民營企業。當國有大銀行自身難保、資本充足率承壓時,它們出於避險本能,必然會收縮對高風險民營企業的信貸。這將扼殺創新與就業,讓本已嚴峻的青年失業問題雪上加霜。
其次,將直接威脅到普通存戶的財富安全。當系統性風險來臨時,沒有人能真正獨善其身。銀行理財產品的連環爆煲、民眾信心的動搖,都可能成為引爆社會矛盾的導火線。
「數據煙花」與「明斯基時刻」
總而言之,六大國有銀行2025年的半年報,與其說是一份「成績單」,不如說是一份「壓力測試報告」。中共當局正試圖用一個巨大的蓋子,摀住一個因房地產泡沫破裂、地方債務危機和實體經濟萎靡而日益沸騰的壓力鍋。
但是,這口鍋裏的壓力正在不斷累積。雖然無法精確預測「明斯基時刻」何時會到來--即資產價值崩潰的時刻,但財報無疑敲響了警鐘。
對於中共政策制定者而言,繼續讓銀行犧牲自身健康去為失敗的經濟模式續命,無異於飲鴆止渴。而對於每一個身處其中的普通人來說,銀行的利潤是建立在存款的基礎上的,理解財報背後的真相,並為未來可能爆發的風險做好準備。◇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