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與美國近日相繼在能源與半導體兩大戰略領域對中共推出嚴厲措施,波及中國大陸及台灣關鍵產業。

意大利在光伏招標新規中明確排除中國大陸組件,成為歐盟首個在可再生能源補貼機制中推動「去中化」的成員國;美國則宣布關閉「經驗證終端用戶」(VEU)計劃,外資在華半導體工廠未來必須逐批申請出口許可才能進口美國設備與技術,台積電南京廠的豁免資格也將失效。

8月底,意大利環境與能源安全部頒布第220/2025號法令,規定在Fer X Transitorio光伏招標(單體規模不超過1MW)中,嚴禁採用中國製造的模組、電池及逆變器,並要求除了模組之外,至少還有一項核心部件不得來自中國。該規定涉及約1.6GW項目,並特別劃出20%配額供符合標準者競爭。

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中共國掌控全球八成以上光伏模組產能。歐洲市場長期依賴中國大陸供應,其中意大利七成進口來自中國。新規出台,將迫使業者尋找替代供應,勢必推高成本並延長建設周期。

江蘇泰興光伏業者李先生表示,近年各地一窩蜂投資光伏,如今歐洲排除中國產組件,「我們這裏花幾百萬、上千萬投資的光伏就要完啦。」然而,歐洲媒體指出,中國光伏為壓低價格,普遍存在偷工減料,導致大量劣質模組流入市場,合格率下降並引發火災事故。

同時,美國商務部宣布,自2025年12月31日起關閉VEU制度。該制度原允許部份外資工廠進口美國半導體製造設備時免逐批審批。取消後,台積電南京廠等須逐批申請,程序繁瑣且具不確定性。

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退休教師鄭山(化名)分析,意大利與美國雖涉不同產業,但邏輯一致,即在戰略產業鏈上降低對中國大陸依賴。光伏關乎能源轉型,半導體關乎科技競爭,兩者皆為歐美戰略安全基石。

南京廠目前以28納米及16納米製程為主,雖屬成熟節點,仍廣泛應用於車用電子與消費電子。台積電來自中國大陸市場的營收約佔11%,南京廠雖非集團核心,但對當地客戶重要。分析認為,美國此舉將削弱台積電在華靈活性,並可能間接讓官方中芯國際、華虹等本土代工廠受益。

南京業內人士姚平(化名)指出,中國組件過去價格低、交付快,「若改用非中國產品,成本至少上升10%到15%,只能透過提價彌補。」但他也承認,中國光伏與半導體優勢很大程度來自「低工資、低人權、超時工作制」,這在歐洲無法複製。隨著歐美推動去中化,短期或增加成本,但長遠有助建立更安全、可控的供應鏈。

意大利禁令與美國VEU終止雖屬不同領域,卻共同反映西方在關鍵產業鏈上加速「去中化」。對中國光伏和半導體而言,這不僅是市場與成本挑戰,更是國際信任與產品品質的檢驗。#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