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前舉行大規模閱兵式,展示數十種新式武器與平台,從洲際導彈、反導系統,到無人載具與電子戰裝備,幾乎涵蓋戰略、戰術與戰鬥各層級。但軍事專家普遍質疑:這些武器究竟是「能打」還僅是「能看」?實戰力究竟如何?

紅旗-29中段反導:概念搶眼 成熟度存疑

9月3日,中共舉行閱兵式。據觀察,紅旗系列(HQ-9、HQ-16、HQ-11、HQ-19)集體登場,其中最受注目的為紅旗-29中段防空系統。

《軍事情報局》播主周子定日前在節目中表示,對比美軍能執行中段攔截導彈標準三型(SM-3),其單價逾千萬美元、射程約1200公里,長約6.5米、直徑0.34米,可置於艦上垂直發射系統發射(VLS)。

而紅旗-29體型非常巨大,斷難走VLS路線,是由6軸12輪大型運載車承載,一車兩枚,目測長度超過10米;具體技術參數尚未公開。

他說,從作戰邏輯看,中段攔截在大氣層外對多彈頭分導的洲際導彈實施攔截,一次成功等同攔下一枚攜多彈頭的導彈,成本效益高。

美方將中段攔截部署於阿拉斯加,以覆蓋自俄羅斯與中國方向來襲的彈道;若中段攔截失手,再由末端系統(如愛國者、薩德)補位,構成多層防護。

周子定認為,紅旗-29的問題在於缺乏可核驗的試射或攔截成績,宣示意義目前大於可確證的戰備價值。

東風與長劍序列豐富 但「新代號≠可作戰」

在東風系列方面,周子定說,DF-21、DF-26以對地打擊為主,其中DF-26D據稱有反艦功能。DF-31BJ為新代號,DF-61洲際核子彈道導彈首次公開,體型很大,射程達2.5萬公里,性能未明。

2015年9月3日,中共的東風-16導彈在北京閱兵式上亮相。(影片截圖)
2015年9月3日,中共的東風-16導彈在北京閱兵式上亮相。(影片截圖)

但是,2020年8月間,曾有自西北甘肅向南海發射四枚導彈,其中兩枚落至廣西的說法。

周子定說,DF-5C射程約1.2–1.5萬公里,可多彈頭分導(MIRV),指向美國全境的戰略投射。長劍(CJ)為遠程巡航導彈,如CJ-20、CJ-1000,外觀看起來比美軍「戰斧」更大。

然而,這些武器並未公開試射記錄。台灣「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直言:「新代號與首次亮相並不等於已形成穩定的實戰能力。」

「驚雷」空射導彈 受限於老舊轟-6

周子定介紹,中文名「驚雷」JL-1,是一款空射彈道導彈,由轟-6轟炸機攜帶與發射。其工作原理與俄羅斯的「匕首」一致,本質上是把彈道導彈放到飛機上發射,沒有太多技術創新點。外形採雙錐體彈頭設計,與一般彈道導彈差異不大。

由於轟-6源自蘇製圖-16改進型,基礎性能與載重有限,「驚雷」的重量與射程受限。周子定表示,從圖片判斷其為一級火箭引擎,射程估計不超過約1500公里。

周子定評論,「驚雷」據稱配合陸上「東風」、海上核潛艇發射的「巨浪」,形成較完整的空、陸、海「三位一體核打擊」架構,但更多屬名義上的補位,而非質變。

鷹擊反艦導彈「數量取勝」 性能仍是黑箱

此外,閱兵同時亮相鷹擊15、17、19、20、21等新型反艦導彈。鷹擊系列定位為打船(對海上目標、含美國海軍),既可地面發射,也可能艦載發射;不同型號採用滑翔體、火箭助推器或衝壓引擎;鷹擊-21則宣稱採用雙錐體設計,被歸類為高超音速導彈。

9月3日,中共在閱兵活動上展示鷹擊-19反艦導彈。(GREG BAKER/AFP via Getty Images)
9月3日,中共在閱兵活動上展示鷹擊-19反艦導彈。(GREG BAKER/AFP via Getty Images)

周子定認為,外觀樣式多,但公開資訊未見末段導引技術、抗干擾能力、海空聯合實兵科目、複雜電磁環境驗證等可核對數據。

軍事家認為,樣式多不等於能力強,戰場表現仍待證明。

電子戰與無人化 外形先進卻缺乏演訓

周子定表示,近年閱兵中,電子對抗、情報與雷達車的比例提升,涵蓋遠程預警、追蹤與低空補盲。

而在無人化裝備方面,出現無人車(搭載感應器、反坦克武器或煙霧器)、機器狗加四旋翼的組合、無人船(X型尾舵)與無人潛航器(十字型尾舵),以及外觀酷似美國B-2的飛翼式無人機「攻擊-11」。

他說,「攻擊-11」據稱早在2009年啟動項目,如今僅展示一架,至今未量產,仍停留在實驗與宣傳階段。另一型飛鴻-57無人機則被指外形抄襲美國XQ-58A「女武神」。

中共軍事圈有所謂「摸著美帝過河」一說,點出其對標路線。

然而,軍事家表示,對標不等於對等,體系作戰的關鍵在於跨軍種資料融合與指揮管制能否把「預警—指示—打擊」閉環化,這正是最缺乏可核對細節的一環。

空軍缺亮點 僅有翻版預警機

空中平台方面,預警機空警-3000(以運-20為基)與空警-600同場亮相;運-20強化空運與空降能力,並可衍生多用途配置;殲-16與轟-6K亦有出現。

《馬克時空》頻道播主馬克則向《大紀元》表示:這些早已曝光,這次只是正式亮相,而外界關注的「轟-20」並未出現。

馬克說,「空警-600」完全仿傚美軍E-2「鷹眼」預警機,但至今僅在陸地試飛,尚未完成航母起降測試,實用性存疑。其它型號如外界關注的「轟-20」並未出現,

預警平台的價值在於能否穩定提供可用目標指示並與火力鏈閉環。周子定表示,目前中共公開資訊對相關演訓與數據仍有限,需持保留態度。

他說,LY-1激光武器展示於長車身平台,反映其能量需求大,車內應有發電裝置、電池或飛輪等;據稱亦可艦載,令該武器話題性足,可信度則有待驗證。

對比之下,美軍已在伯克級驅逐艦與陸軍史崔克平台裝設激光,相關領域走在前列。

中共閱兵華而不實 可信度不足

台灣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向《大紀元》分析,他將中共此次閱兵展示歸納為三個層次:

1.戰略武器:包括射程可達一萬五千公里的新型東風61洲際導彈,能搭載多個分導彈頭;巨浪三潛射彈道導彈,使094戰略核潛艦能從更遠距離攻擊,提高存活率;以及紅旗29高空防禦導彈,號稱能攔截衛星和彈道導彈,被稱為「中國版薩德」。

2.戰術武器:重點在鷹擊系列反艦導彈,包括鷹擊15、17、19、20等,具備超音速與高音速能力,強化A2AD(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意圖封控第一島鏈。

3.戰鬥層面:展示了空中無人機、地面無人戰鬥車與「戰狼」等裝備,還有空警600艦載預警機、殲35戰機與雷射防空武器,凸顯其兵力投射與新型戰鬥能力。

整體而言,中共閱兵展示了涵蓋戰略到戰術的全方位武備,試圖塑造「全面現代化軍隊」的形象。然而,據軍事專家馬克表示,中共在軍事發展上主要是「模仿」,認為蘇俄體系落後,轉而以有實戰經驗的美軍為模板,希望藉抄襲達到「彎道超車」。

紅旗-29缺乏試射記錄、驚雷射程受限、鷹擊性能未明、攻擊-11停留在展示階段,都凸顯「宣傳先於實證」的問題。

正如揭仲所言:「新代號與展示不代表實戰可信度,真正的關鍵還在於體系化演練與透明數據。」閱兵雖排場盛大,但實戰力仍是最受外界質疑的環節。

自1979年以來,中共軍隊未曾經歷過一場全面戰爭。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高級研究員德魯‧湯普森(Drew Thompson)對《華爾街日報》分析,「從此次閱兵中我們無法看出的關鍵問題包括:這些武器系統能否有效整合與操作;士兵是否受過充份訓練來操作這些武器。」

他還質疑,「士兵是否由有能力的軍官領導;而指揮體系又是否賦予軍官足夠自主權,使其能夠帶領士兵應對現代戰爭的混亂性與複雜性。」

至於中共為何高調炫耀這些尚無法證實戰力的新裝備,蘇紫雲認為,「中共試圖形塑大國形象,透過戰略打擊與拒止能力來嚇阻它國介入防衛台灣。」但這種展示「等於坐實了『中國威脅論』,讓其他民主國家更團結圍堵中共」。#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