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源起中國的「微短劇」正在全球迅速擴張。這種「節奏快、強情節、低門檻」的新興視聽型態,正在北美、東南亞和中東等地掀起熱潮,引起廣泛關注。專家警告:微短劇正逐漸成為中共黨文化跨國宣傳與意識形態滲透的重要工具。

微短劇中國興起 中共加強政治功能和文化包裝

隨著中秋節臨近,中共官媒人民網報道,9月8日,由貴州習酒主辦的「習酒2025短片創作大賽」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及人民網1號大演播室正式啟動。

所謂的「習酒2025短片大賽」,由中國酒業協會代表,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輿情專家,傳播內容認知全國重點實驗室專家,文化傳媒領域專家,各級主流媒體、行業媒體、商業媒體、網絡達人及各地習酒經銷商等一百餘人參加啟動儀式。

微短劇(Micro-Drama)2018年在中國興起,最初是跟風「抖音」(海外版名為TikTok)短影片流行趨勢。這些微短劇通常一集僅90至120秒,劇情極為誇張、節奏飛快,以「霸總愛上我」「吸血鬼愛情故事」等題材為主軸。

隨著微短劇流行,當局積極扶持「紅色文旅」與「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題材的短劇比賽。2024年,多地文化旅遊部門便推出「跟著微短劇去旅遊」活動,用戲劇方式推廣紅色地標。

今年8月,廣電總局更舉辦國際微短劇大賽,所謂徵集「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作品。

在官方扶持下,紅色文旅與非遺微短劇逐漸被賦予更多政治功能。《遠見快評》主持人唐靖遠指出,這些作品是中共「洗腦愚民、改寫歷史」的重要工具。「它能煽動反美、仇日,或塑造中共偉光正的形象,掩蓋政權過去的罪惡。」

加拿大評論人士、《中國之春》主編盛雪則擔憂,雖然紅色短劇對年輕人激發民族主義的效果有限,但它們能「潛移默化維持紅色敘事,把政治教育與文化消費結合起來」。

火爆出海成統戰洗腦工具 下載量近10億

近年來,微短劇推向海外市場。BBC近期報道,據市場情報機構Sensor Tower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中國企業投放海外的微短劇應用App,在全球的下載量已接近9.5億次。其中,ReelShort和DramaBox成為出海代表。

ReelShort隸屬於中國中文在線集團,專注供應每集不到2分鐘的短劇,其平台最具代表性的爆款劇集之一《億萬富豪丈夫的雙重人生》,點閱量超過四億次。DramaBox則由點眾科技營運,以「流水線」模式將中國國內短劇翻譯、配音輸出海外。

2025年4月,僅在美國,微短劇App下載量就突破1000萬,同比增長150%,活躍用戶更是增長了300%,引起業界人士注意。

除了美國是最有利可圖的市場之外,Sensor Tower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這類應用在拉丁美洲的下載量也接近1億次,東南亞則約為8700萬次。

抖音影片博主彭凱莉日前表示,這些看似「土味」的劇情在海外大受歡迎。她提到曾引發熱議的短劇《特朗普愛上白宮保潔》在海外平台上爆紅,雖然後來被證實只是個假新聞,美國總統並未愛上白宮保潔人員,但其誇張狗血的劇情依然獲得了巨大流量,足見其誘惑性。

這類極短影音劇與TikTok、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一樣,屬於「無縫、沉浸」的內容形式。

中共對內嚴管 下架上百萬集微短劇

微短劇儘管在海外市場快速竄紅,在中國國內卻遭遇嚴格審查。

自2024年6月1日起,中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實施「分類分層審核制度」對微短劇進行分級監管。一年間下架數萬部被認定為「低俗有害」的短劇,合計共有170多萬集。

今年2月起,官方更明令,未標註許可證或備案號的微短劇不得上線。BBC說,超過1200部微短劇從中國國內應用程式(包括抖音)下架。

唐靖遠接受《大紀元》採訪時直言,中共對短劇的管控源於對資訊自由流動的恐懼。「任何受歡迎的媒介形式,都可能影射中共不願意讓民眾知道的內容。」

他指出,哪怕是娛樂性極強的劇情,也可能在民眾之間傳遞隱喻和不滿情緒,因此必然受到管控。

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龔詳生則從宣傳角度分析:短劇已成為中共吸引年輕受眾的新渠道,但也因此被納入嚴格管控,以免「爽感劇情」演變成嘲諷政府的工具。

龔詳生向大紀元記者說,所謂「非遺」或紅色短劇,本質上是將民族主義包裝成娛樂,以強化國內對政權的支持。

台灣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沈明室向《大紀元》分析說,這種「內部嚴管、外部輸出」的矛盾並不意外。他表示,微短劇雖然劇情荒誕,但由於形式簡短,容易成為對外「洗腦或宣傳的管道」。

他直言,中共已經把微短劇當作統戰宣傳的重要工具。「短短一兩分鐘的內容,觀眾往往不會去查證真偽,但它已經深深烙印在腦海裏。」

中共輸出大外宣 分析:難以被認可

龔詳生直言,隨著世代更替,傳統戲劇式宣傳已不足以吸引年輕人,因此短劇成為替代方案。「一旦主旋律宣傳轉向短劇,就意味著官方管控力量也會加強,防止內容失控。」

至於微短劇是否能在海外持續成功?

唐靖遠認為,中國大陸的特殊環境造就了短劇的流行,但在海外難以完全複製。他表示,大陸的網絡本質上是一個封閉的局域網,「中共的宣傳系統長期利用這種環境對民眾洗腦,已經扭曲了大陸民眾的三觀等思想狀態」。

因此,在大陸受到熱捧的內容,放到海外面對資訊自由的觀眾時,「因價值觀差異過大,很難取得同樣的迴響」。

盛雪分析,微短劇的「爽感」敘事在大陸能爆火,本質上是一種「對社會壓抑與階層固化的虛擬補償」。

她認為,海外雖然也有觀眾追求輕量化、解壓式的娛樂文化,但更偏好喜劇、奇幻或都市題材。「如果單靠同質化套路,容易引發審美疲勞。」盛雪分析道,海外市場需要結合當地文化語境改造,才能持續獲得流量。

專家警告未來風險:輿論滲透的新工具

微短劇以驚人速度佔據全球觀眾的手機屏幕,它是否會挑戰串流媒體平台Netflix或傳統荷里活影片?業界普遍認為不會,但值得警惕,它正走在一條娛樂文化與宣傳模糊不清的邊界上。

唐靖遠推測,中共很可能僱用專業團隊,專門製作針對海外觀眾的短劇,以左右社會輿論甚至政府政策。「能否成功是一回事,但它一定會嘗試。」

盛雪則提醒,隨著人工智能(AI)生成內容的普及,微短劇可能成為製造虛假議題或滲透政治暗示的工具。「此前已有虛假短劇爆紅的案例,顯示其潛力和風險。」

沈明室警告,短劇雖然看似荒誕,但當大量的「正能量」訊息被不斷輸出,就會排擠掉原本單純的創作,成為政治宣傳的新載體。

「如果直接宣傳偉光正,沒人要看。但經過偽裝,就可能搶佔輿論高地。」沈明室明言。#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