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返到學校見到啲插班生,唔好再係講普通話嘅nerds(書呆子)」、「香港插班中四,可是既不會聽也不會說粵語,該怎麼辦?」在網上,不難見到這些反映「中港矛盾」的言論。一場「中港矛盾」似乎一觸即發。關注教育議題的學者楊穎宇分析,今次大陸移民來港就學潮,使學校的氛圍越來越接近中國大陸,令粵語開始被邊緣化,估計普通話成為正式教學語言應該不是很遙遠的事。
疫情後的大陸移民來港就學潮,與政府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同時出現,獲准來港人士攜同受養人來港,後者入讀中、小學、幼稚園。另一方面,大學學位的競爭今年尤其激烈,估計同「雙非」有關。
人才入境計劃多少人插班?教育局:無數字
政府在疫情後,推出各項人才入境計劃。獲准來港人士攜同受養人來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在9月稱,到8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已吸引超過23萬名人才抵港。各項人才入境計劃下的來港受養人,自2023年初起,已有近22萬名。
不過,就受養人入讀本港幼稚園、小學、中學的人數,本報向教育局查詢後,局方回覆政府沒有備存相關數據,並解釋據現行安排,獲准以受養人身份來港居住的人士(包括各項人才入境計劃的成功申請人的受養人),在港就學無須事先取得入境事務處處長批准,而學校取錄有關受養人入讀中小學及幼稚園亦無須向教育局申報。
網上又有人指,有大陸插班生來港後「降級」,對方成績較好,令原本班級成績排名洗牌。本報亦一併詢問插班生來港留級或降級情況及數字,教育局稱並無備存有關「插班」入學申請的數字。另外,公營學校在取錄學生前,應按其校本機制面見學生,以專業判斷評定該學生適合就讀的級別。教育局並無備存有關學生留級或降級的相關數字。
分析:改DSE考評成大陸考生湧港里程碑
關注教育議題的歷史學者楊穎宇表示,過往雖有大陸移民來港就學,但未成氣候。近年由傳統名校到地區名校都有大量學生申請插班,原因有多方面。他分析,反送中運動後的移民潮下,港府乘機推行「人口換血」,各種人才計劃下,適逢大陸「人才」想借此「潤」出中國,讓子女到競爭較低、大學國際排名較高的香港搶學位。
他續分析,港府為了讓更多大陸人報讀DSE,大幅修訂相關課程和考評,「DQ(取消)了以香港為本位的通識科」,中文、歷史等科目的考評模式向大陸靠攏,所以2024年考評局「優化」四科必修科的考評,「便成為了大陸考生湧進香港的里程碑」,香港教育界因而面臨前所未有的巨變。
楊穎宇說,香港學校越來越多普通話學生,以致最近有報道指,有小學班主任要求學生只說普通話。
教育局信支援下 新來港學童粵語能力逐步提升
至於有網民稱,從大陸來港學生未能適應粵語教學,教師要求香港學生充當翻譯。本報詢問教育局有無掌握情況?對於新來港學童適應,尤其是語言方面,教育局採取甚麼措施及提供甚麼支援?局方回覆,一直致力協助新來港兒童,包括經不同人才輸入計劃來港的受養子女,適應本港的學習生活及融入社區,支援服務包括由本地學校舉辦為期6個月的全日制「啟動課程」及由非政府機構舉辦為期60 小時的「適應課程」,內容涵蓋語文教育、學習技巧、個人成長和發展及社區適應,並稱「隨着新來港兒童逐漸融入香港的學習和生活,他們的粵語能力亦會逐步提升」。
楊穎宇:情況已不容樂觀 普通話成為正式教學語言應非很遙遠
不過,楊穎宇指出,學校越來越多說普通話的學生,造成學生之間充斥中國大陸的社交平台和話題,粵語開始被邊緣化。
另外,他說瀏覽中小學網站發現,越來越多教師的名字是普通話拼音,「學校的氛圍越來越接近中國大陸,教育局亦鼓勵教師儘快報考國家語委普通話水平測試。所以估計普通話成為正式教學語言應該不是很遙遠的事。」
楊穎宇並就教育局的回應,表示用粵語的情況按校本而不同,「有些學校會較注重,不過當情況與幾十年前比較,現在普遍多了普通話同學,學習粵語的總體動力是減少了」,加上正規課程中有關香港的元素亦減少,「在大中華主導的教育氛圍之中,粵語的主導地位未來可能會受到影響,尤其是捍衛粵語組織『港語學』因為有國安風險於前年已散解,情況已不容樂觀。」
大學學位競爭大
來自大陸的學生,從中學逐漸蔓延至大學。香港的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學額,多年來一直維持每年約1.5萬個。今年大學聯招(JUPAS)競爭比往年大,獲派首三志願(Band A)的比率僅83.19%,是2022年以來最低,有達往年分數門檻的學生,未能入讀心意學科,甚至有DSE考到20分的學生,未獲派學位。
政府到今年7月,方公布2027/28學年起,人才計劃受養子女須居港滿兩年,才符合資格申請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
教育局數字顯示,2022/23至2024/25學年,通過大學聯招(JUPAS)獲政府資助首年學士學位課程錄取的受養人數目,分別為62、68及185人。
楊穎宇表示,本地DSE考生在申請JUPAS時四面楚歌,競爭者來自高才受養人、大陸脫產自修生、ƒƒ生、香港IB生、A-Level生等,導致本地生升大學難的現象。
「雙非」(父母雙方均非香港永久居民,其子女因在香港出生,享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如果一直在大陸就學,可以用「自修生」身份報考DSE。今年DSE的「自修生」為10,161人,比去年多2,730人。
「雙非」影響不容忽視
實際上,除了各項人才入境計劃,「雙非」亦是來港升學的大陸學生的來源。
這種情況,甚至連中共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亦表明擔憂。他在8月11日表示,「雙非」「為大學學額供需問題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繼而指「各類人才計劃已經批出22萬個申請,如果有一半個案帶同家人來定居,香港的教育、醫療、住屋怎樣應付?到時再算?」。
大學入學年齡為約17歲,即今年入學的學生,在約2008年出生。參考過往歷年的「雙非」數據,2008年出生的「雙非」數目逾2.52萬。以之後出生的「雙非」數目推算,大學學額的競爭會在未來數年拾級而上,到2028年達到高峰(當年入讀大學者為2011年出生,當年出生的「雙非」達3.57萬人)。料到2030年,競爭情況方隨政府2012年煞停「雙非」來港產子而結束。@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