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保守派倡議者查理柯克(Charlie Kirk)被暗殺事件,震驚全球,其餘波很快傳遍美國以外的地方,華人、港人圈子也受影響,出現評論人員互相揭發篤灰的情況。弔詭的是,柯克在美國因為其倡議工作、特別是不斷踏進美國各大學校園與學生進行辯論而廣為人熟知,但港人一般對他不聞不問。既然他在香港社會、政治的脈絡中素來沒有地位,現在他一日被殺,論者的討論範疇大致有以下三個:一、言論自由;二、政治光譜;三、評論死亡時的態度。

言論自由這點比較容易處理,啟蒙運動先驅伏爾泰說過「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如果接受意見不同便結束他人生命,不單止以言入罪會馬上變成因言而死,而且這個想法若被普遍接受,最終每個人包括自己都可能成為受害人。

政治光譜這一點,香港長期處於不同意識形態的夾縫之間,因政治鬥爭而導致藉死亡而延續鬥爭,時有發生。就擁有高政治能量者的死亡事件,以及不同看法之間的鴻溝,5、60歲以上的朋友應該有很多經歷。年代較遠的,例如毛澤東,約50年前他去世時,親者痛,例如親共報章深切哀悼這位「敬愛的領袖」,同時亦仇者快,例如《今夜報》以「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一代魔王拉柴」為題報道,當中有「今夜報仝人笑輓」字樣。

較近期的,有一年多前資深傳媒人林超榮,其逝世引發兩個陣營之間藉此延續反送中運動後的對立和對罵,以致林妻屈穎妍發文說「人哋有白事,應該收口積積口德」。當時出現最多的一句話,是「死者為大」。

生榮死哀、臨終以禮,在人生最後一個社交場合,死亡儀式應該對亡者表現出尊重和哀悼,這是華人的看法。這與柯克去世後美國不少人欣喜若狂地在社交平台發表「死得好」言論,引致被舉報甚至因與受僱公司理應不同而被馬上辭退工作,形成了十分鮮明對比。除了因為社交平台的流行誘使人們輕率發表言論外,有沒有其它深層次文化因素解釋人們尤其是西方人對死亡進行公開批評甚至批鬥?

有的。西方的看法,某程度上與「死者為大」剛好相反。西方認為,死亡是人生最大的公平(death is the great equalizer),這看法的意思是人除了必有一死,人的功過在死後都應得到公允的評價。所以,與中國文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的訃告和墓誌可以充滿怒火。以前寫文章時用過一則訃告:「Leslie Ray 「Popeye」 Charping 1942年11月20日生於德薩斯州加爾維斯頓,2017年1月30日逝世,比人們預想的多活了29年;他活得太久,早該死去 (was 29 years longer than expected and much longer than he deserved)。」

說過「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的伏爾泰也說過一句話:「我們對生者應該尊重,對死者只應該實話實說。」

也許出於這個文化因素,不少人對柯克之死敢於「實話實說」,但是在互聯網年代,太隨意的「實話實說」,與柯克被暗殺,兩者的後果都可以是即時性的。◇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