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港府發表本年度施政報告。當中第五及第六章分別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及「鞏固香港國際中心地位」。報告開宗明義強調,大陸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貢獻全球經濟增長超過三分之一,是香港發展的最大機遇;並指香港惟有背靠國家,才能聯通世界。

筆者在〈中共統戰耍小手段 從破壞台灣海纜到基層滲透〉一文中已指出,2025年的大陸經濟是一個極為矛盾的混合體系。一方面野心勃勃地推動高科技產業,另一方面卻對高失業率、地方債務和內捲市場束手無策。

面對這樣的體系,投資者應更理性審視與客觀分析,尤其在港府始終擺脫不了「祖國情懷」的前提下,冷靜判斷或許才是市場投資者必須學習的功課。

本地企業何去何從

香港企業的生存處境值得關注。施政報告指出,2024年外地駐港企業在香港共設有逾1,400間地區總部,其中超過300間來自大陸。這意味著香港將繼續扮演「窗口」角色,讓大陸企業透過香港走向國際。

同時,香港的展覽館也將被最大化利用,成為大陸品牌展示實力的舞台。如此一來,香港在國際通道上的定位,將越加依賴「祖國」,而非憑自身優勢立足全球。

然而,在港府加速扶持大陸品牌之際,本地企業又該如何自強?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表330-41022:財務狀況》及《表330-41021:盈利狀況》顯示,建造、進出口貿易及批發、零售,以及住宿及膳食服務等四大行業,業者普遍對前景抱持悲觀態度。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零售與膳食服務業在2025年第一、二季的盈利預測均為負值,反映本地品牌——這個「美食天堂」的活力正在衰退與萎縮。

這不禁令人深思:當香港的「國際窗口」角色日益被強化,本地零售店舖與服務業該如何因應變局、提升競爭力,才能讓屬於香港的味道與深植社區的商舖得以延續,成為代代珍惜的生活記憶?

一帶一路下的風險

港府在施政報告中明言,香港將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一帶一路」高質量共建等國家戰略所帶來的機遇。

這意味著,香港未來在經濟、文化,甚至政治層面,都將與已簽署「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建立更緊密的合作與聯繫。

例如,香港賽馬會便撥出1億元資金,用以支持在港設立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員的綠色發展培訓課程。然而,當香港在經濟與文化層面與相關國家的互動日益加深之際,政治上的「確定性」也同步上升。

正如筆者在過往分析中所指出,在跨境鎮壓的背景下,個人自由與國際旅行亦可能逐步演變為高風險活動。當我們規劃下一趟度假行程時,不妨翻閱「一帶一路」參與國家的名單,這或許能讓我們在享受旅遊放鬆的同時,做出更周全與理性的選擇。

香港淪為過路財神

施政報告中有關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部份顯示,政府正持續加強本地金融體系建設,並以此推動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重回全球第三的位置。措施包括透過「科企專線」協助大陸科技企業來港融資,帶動恒生指數市場活躍度;同時推動使用離岸中國國債作為多個清算所的抵押品,以拓展人民幣資產的應用場景。

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香港角色雖然舉足輕重,但從一系列政策背後可見,其長遠目標仍在於將人民幣推向國際舞台,逐步挑戰甚至取代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而香港不過是這場戰略中的過渡性窗口。

恒生指數自2024年2月的15,500點升至目前的27,000點,表面上看似利好,但實際反映的卻是港府在金融政策上高度依賴大陸。這些以大陸為導向的安排雖短期內帶來資金活躍,但也凸顯香港只是暫時受惠的「過路財神」,最終仍不得不聽令於中共的指揮。

結論

綜觀施政報告,港府所謂「強化金融中心地位」的實質,不過是加速香港在國家戰略中的工具化定位。短期內,或許能因大陸資金與政策紅利令市場數據亮麗,但長遠而言,香港正逐步失去自身作為獨立金融體系的核心優勢,淪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過渡平台」。

當本地經濟與金融政策越加依賴中共,香港不僅無法真正重拾國際投資者的信任,更可能一步步被邊緣化,最終成為一個沒有自主性的「影子金融中心」。@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