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科技大廠「增收不增利」現象成為行業焦點,企業營收增長的同時,利潤卻在大幅下滑,甚至出現現金流惡化的危險訊號。公開財報揭示了這一趨勢的普遍性與嚴重性,比如,華為上半年營收4,270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3.95%,但利潤暴跌32%至371.95億元;美團Q2營收增長11.7%,利潤卻從136億元驟降至14.93億元,暴跌89%。
此外,京東Q2營收增長22.4%,淨利潤卻下滑50.8%;阿里巴巴Q2淨利潤下降18%,自由現金流轉為淨流出188.15億元;比亞迪上半年營收3,713億元,同比增長23%,但Q2淨利潤下滑30%。這表明中國科技大廠正陷入「只賺吆喝不賺錢」的困境,營收增長更多來自規模擴張與價格競爭,而非核心技術突破或高附加值產品。
公開數據顯示,還有多家科技企業如中科飛測、觀想科技、中科軟等,2025年上半年營收增長但淨利潤虧損或下滑,凸顯經營風險。這種現象的普遍出現,不僅是企業戰略失衡的體現,更是中國經濟環境惡化與市場競爭加劇的風向標。
科技巨頭通過價格戰、補貼戰搶佔存量市場,短期內消費者受益於低價,但長期來看,利潤下滑削弱企業創新能力與抗風險能力,導致行業生態惡化。若不及時調整,可能會引發資金鏈危機,令本已風雨飄搖的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直接原因:內卷式競爭與科技豪賭
中國科技大廠普遍發生「增收不增利」的現象,是由於內卷式市場競爭、中共科技戰略豪賭與企業商業模式缺陷相互作用的結果。以下從三個方面剖析其成因。
第一、內卷加劇:價格戰與補貼戰吞噬利潤。
隨著經濟下行、消費力持續走弱和市場萎縮,2025年中國內卷現象進一步加劇。企業為搶佔存量市場展開激烈競爭,以投入換取營收,導致利潤集體下滑。比如,華為為了搶佔智能手機市場,主動降價,營銷費用和管理費用激增,導致毛利率從50.1%降至47.5%;美團為守住外賣老大地位,不惜燒掉百億利潤,但持續燒錢進行補貼令其長期盈利前景悲觀。
京東挑起外賣戰,結果自損嚴重。外賣業務虧損148億元,抵消了零售板塊的利潤,外賣業務成本壓力可能拖累其整體盈利。阿里巴巴淘天散購業務快速追趕美團(日均訂單1.2億單),但這種燒錢換增長的模式能否持續盈利存疑。比亞迪依靠降價擴張銷量,但毛利率不斷下降,而漲價又影響銷量,其規模優勢難以長期支撐競爭。
消費者雖短期受益,但企業卻面臨著規模與盈利平衡的難題。為追求規模擴張不惜犧牲利潤,燒錢換營收的模式難以持續,隨著企業利潤流失、員工績效下滑、股東回報減少,整個行業將陷入惡性循環。
第二、科技豪賭:科技大廠充當「國家隊」。
中共將晶片、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視為國家安全和全球競爭關鍵,強調所謂「科技自立自強」,要求大廠充當「國家隊」角色,加大在這些領域的投入,承擔「科技突圍」任務。2025年,這一要求進一步強化,中共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和監管約談,推動大廠從市場導向轉向國家戰略導向。
科技大廠不得不投入巨額研發成本進行配合。比如,比亞迪在電池與智能駕駛領域加大研發投入,但回報周期漫長,短期利潤被透支。阿里、騰訊、美團紛紛布局大模型、AI晶片、雲端運算,研發成本高企,卻難在短期形成商業化回報。
這種被動的「科技豪賭」,表面上看是國家戰略需要,實則投入周期長、風險高,短期難見回報。企業利潤被透支,在市場導向與政策導向之間進退維谷。這種「靠燒錢支撐」的模式,即使有中共政府財政補貼,也難以持久。一旦技術突破失敗,企業將面臨資金鏈緊張與人才流失的雙重風險。
第三、商業模式:缺乏技術護城河。
與美國科技企業的「技術驅動型」模式不同,中國科技大廠更多依賴商業模式創新與流量變現。美國企業通過技術優勢和全球市場布局實現營收與利潤雙增長,研發投入由利潤反哺。比如,蘋果靠硬件+生態、微軟靠操作系統+雲、輝達靠GPU算力和軟件環境、Tesla靠AI與電池,形成技術壁壘,實現利潤的正循環。
反觀中國科技大廠,為了搶市場份額內卷式競爭,依賴「燒錢換增長」,缺乏可持續的盈利和造血能力,難以對抗美國的技術封鎖和市場競爭,無法形成長期「護城河」,陷入「規模擴大,利潤下滑」怪圈。比如,京東在外賣補貼戰中利潤腰斬,雖零售板塊受益於消費補貼政策(家電以舊換新貢獻180億元利潤),但政策紅利不可持續。一旦結束,燒錢則難以為繼。
再比如華為,其「虛擬股」制度(員工持股由工會代持)本質上是向員工借債,員工無所有權、投票權,僅有分紅權,需自掏腰包購買(比如8萬元買1萬股,5年回本)。若計算在內,華為資產負債率高達98%,隱性負債已超過恒大。華為利潤下滑其實就是將風險轉嫁給員工(分紅佔淨利50%),導致員工分紅減少,可能引發內部不穩定,影響研發能力。
深層原因:宏觀環境與結構性困境
中國科技大廠「只賺吆喝不賺錢」這一現象並非偶然,而是深層結構性問題的體現,包括經濟環境惡化、同質化競爭加劇以及中美科技博弈升級等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經濟環境惡化:消費力下滑與政策綁架。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市場整體需求增長乏力。居民消費信心嚴重不足,中產階級消費力下降,消費升級趨勢逆轉。高端產品需求疲弱,中低端產品成為市場主流,企業不得不打起價格戰,直接衝擊其盈利水平。
同時,在經濟壓力下,中共迫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比如,外賣行業被要求吸納千萬騎手,以便作為房地產、製造業轉崗人員的就業緩衝池。此舉等於將就業壓力轉嫁給企業,進一步壓縮其利潤空間。再比如京東為騎手繳納五險一金後新增成本60億元/年,導致外賣業務虧損148億元。
在經濟環境惡化的大背景下,大廠的營收增長只能依賴低價擴張,而利潤則被這種高成本與低回報的競爭模式稀釋,長期以往將削弱其創新與抗風險能力。
第二、企業同質化嚴重:布局重疊與行業內耗。
中國科技大廠之間的競爭呈現出高度同質化。同質化的原因在於市場進入存量競爭階段,用戶增長趨於飽和,流量紅利消失。由於缺乏核心技術和商業壁壘,企業只得依賴補貼來維持用戶黏性,不僅侵蝕利潤,還導致資源浪費,加劇行業內耗。
比如,美團、阿里和京東為爭奪「最後一公里」流量入口,發起外賣補貼大戰,燒掉超300億元利潤。美團雖持續投入巨額補貼,但市場份額從70%滑落至50%左右;阿里通過淘寶閃購追趕美團,市場份額升至35%,但Q2銷售費用激增至531.78億元;而京東則挑起價格戰,外賣業務虧損嚴重,拖累整體盈利。
此外,阿里、京東、美團同時還在電商、雲端運算領域對打;騰訊、抖音、快手在短片和直播帶貨中互相擠壓;比亞迪、蔚來、小鵬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拚價格、拚補貼。為了爭奪用戶、數據和流量,各家公司不斷「撒錢」補貼、促銷、折扣甚至「零元購」,收入增長同時,成本急劇上升。
第三、中美科技博弈升級:技術與市場受限。
中美科技博弈升級是中國科技大廠利潤下滑的重要外部壓力之一。2025年,美國加強對中共的技術封鎖,關鍵半導體、晶片設備、高端材料均受制裁或出口限制,企業不得不尋找替代方案,成本急劇上升。
9月2日,美國商務部宣布撤銷台積電南京廠、三星和SK海力士在華工廠的「經驗證終端用戶」資格,這標誌著美國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進入更嚴厲階段。短短10天後,美國政府發布公告,對多家中國科技企業和實體實施制裁,其中包括為中芯國際(SMIC)採購美國晶片製造設備的中國晶片製造商,以及與中共軍方有業務關聯的高科技公司。
地緣政治與技術封鎖增加企業營運成本,而供應鏈不確定性使產品定價受限。博弈升級同時還使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准入受阻,部份科技產品和服務難以拓展國際市場,限制了利潤多元化來源。中國科技企業國際化道路受阻,無法像美國企業那樣依賴全球市場分攤風險,導致其只能聚焦國內賽道內卷,收入增長難以轉化為利潤增長。
這種「增收不增利」的局面長期持續,將帶來嚴重風險。首先,是企業競爭力受損。持續燒錢換市場,最終將導致其現金流緊張,研發投入難以維持,削弱長期。其次,是員工與股東利益受損。企業利潤下滑將壓縮員工分紅和激勵,引發內部矛盾和人才流失,動搖團隊凝聚力;而股東回報減少則將導致資本市場信心下降。
再次,是產業生態惡化。價格戰與補貼戰掏空行業,企業缺乏資金投入,創新被抑制,整個科技生態將陷入低效競爭,產品質量與服務水平下降。最後,是拖累中國經濟。科技大廠利潤下滑將增加企業債務負擔,削弱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甚至引發就業困難與系統性金融風險。
結語:
中國科技大廠在中共所謂「科技興國」戰略下被推向「國家隊」角色,一方面擔負著巨額投入,另一方面卻在燒錢換規模的內卷漩渦中掙扎。若繼續依賴「燒錢換規模」,在無休止的價格戰與政策綁架中,不僅難以與美國科技巨頭抗衡,還可能在未來陷入經營危機,甚至拖累中國整體經濟。
「增收不增利」不僅僅是企業財務問題,更反映出中國經濟環境惡化、市場內卷加劇、中美科技博弈升級交織下的深層結構性危機。科技豪賭若沒有利潤支撐,最終只會演變為集體透支。中國科技企業必須從模式依賴轉向技術驅動,否則所謂的「科技突圍」很可能變成「科技困局」。#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