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發表施政報告後,亮相電台節目。有市民致電問他,香港「負資產、破產日日上升」,還有失業問題,到底有何辦法解決?李家超答得很「妙」。他稱香港正值「經濟轉型」,會有適應期,「我哋當然係有弱點嘅,但我哋仲有好多好嘅地方,唔好令到自己太過悲天憫人。」
這樣的答案,當然沒解決現實問題,卻總算解決了聽眾的問題——說好的「問題很多,但每天解決一個,一年就有365個」,瞧,就是這樣簡單!美中不足的是,李家超最後那句「唔好令到自己太過悲天憫人」,我認為有點語病,必須又再關注一下特首的中文水平。
先談談「悲天憫人」詞源。網上詞典(包括台灣教育部成語典網)都說它脫胎自韓愈〈爭臣論〉那句「畏天命而悲人窮」,我認為不是。韓愈之前,隋朝大儒王通(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是其孫)早已在《中說.周公》寫過「畏天憫人」一詞,原句為:
文中子曰:「《易》之憂患,業業焉,孜孜焉,其畏天憫人,思及時而動乎?」
大意是:「《易經》所說的憂患,就是謹慎戒懼、勤勞不懈的狀態,這是敬畏天道、憐憫世人,總想着要不失時機、有所作為嗎?」
韓愈「畏天命而悲人窮」,其實是從王通「畏天憫人」化出的。到了明清兩朝,「畏天憫人」逐漸演化為「憂天憫人」(如清人潘耒〈《日知錄》序〉稱顧炎武「憂天憫人之志,未嘗少衰」)或「悲天憫人」(如明人楊鏘〈憤世〉云「古者英偉卓絕之士⋯⋯胸中實耿耿醒醒,悲天憫人」)。
不管「憂天憫人」抑或「悲天憫人」,都是形容一個人以天下蒼生為念,既憂心國家的危難,亦憐憫民生的艱難。記岳陽樓而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目睹大雨滂沱而吟詠「吁嗟呼蒼生,稼穡不可救,安得誅雲師,疇能補天漏」的杜甫,都是中國文化傳統裏「悲天憫人」的典範。
悲天憫人,是愛國愛民的高尚情操,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李家超叫大家不要太悲天憫人,聽起來好像有點不對勁——即是叫香港人不用太關心國家民生,大可冷血一點,懶理他人死活?我懷疑李家超原意,是叫你不用太悲觀,但「悲天憫人」那個「悲」字卻令他捉錯用神了。又或許,他原本想講的只是「怨天尤人」。
無論如何,李家超至少也是言行一致的,因為他肯定不會「悲天憫人」。最後,容許我奉勸特首一句:「你當然係識字嘅,但你仲有好多字唔識用,唔好令到自己太過『出口成章』。」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