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極端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組織「Antifa」(Antifa,即反法西斯主義者)成為頭條新聞,因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該組織指定為恐怖組織。

Antifa組織最初是蘇聯在德國建立共產主義獨裁統治的掩護行動的一部份,該組織致力於將所有敵對政黨都貼上「法西斯主義者」(fascist)的標籤。

根據安提法文化促進會(the Associ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Anti-Fascist Culture)出版的、德國的貝恩德·蘭格(Bernd Langer)撰寫的德文小冊子《安提法行動八十年》(80 Years of Antifa),Antifa組織可以追溯到1921年6月至7月在前蘇聯莫斯科舉行的第三次世界代表大會(the Third World Congress)期間,蘇聯共產國際(Comintern,全稱為Communist International)的「統一戰線」(united front)。蘭格曾是德國「自治安提法」(Autonome Antifa)組織的成員,該組織曾是德國最大的Antifa組織之一,於2004年解散。

據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共產主義黑皮書》(The Black Book of Communism,1997)估計,蘇聯是世界上最暴力的獨裁政權之一,造成約2,000萬人死亡。蘇聯政權的暴力程度僅次於中共初代黨魁毛澤東領導下的極權統治,後者造成約6,500萬人死亡。

統一戰線戰略的初衷是將左翼組織聚集起來,以煽動共產主義革命。蘇聯人認為,繼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之後,共產主義將首先傳播到德國,因為德國擁有當時世界第二大的共產黨——德國共產黨(KPD)。

統一戰線計劃在1922年共產國際第四次世界代表大會上得以成形。莫斯科提出了「走向群眾」(To the Masses)的統一戰線戰略口號,力圖將德國各共產黨和工人黨團結在其掌控的同一意識形態旗幟下。

「因此,『統一戰線』並不意味著不同組織之間的平等合作,而是共產黨對工人運動的主導。」蘭格在書中寫道。

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獨裁者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1883-1945)曾經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1914年因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被意大利社會黨(Socialist Party)開除。後來,他創立了法西斯運動,並將其作為自己的政黨。1922年10月,他通過「進軍羅馬」(March on Rome)運動奪取政權。

而在德國,希特拉(Adolf Hitler,1889-1945)於1921年成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Nazi Party/納粹黨)領導人,並於1923年發動政變奪取國家政權。

德國共產黨決定打著反法西斯的旗號組織一場運動。然而,蘭格指出,對德國共產黨來說,「法西斯主義」(fascism)和「反法西斯主義」(anti-fascism)的概念「毫無區別」,「法西斯主義」一詞僅僅是用來支持他們激進反對立場的修辭手段而已。

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制度都建立在集體主義和國家計劃經濟的基礎上。兩者都主張建立個人受到強大國家嚴格控制的制度,並且都犯下了大規模暴行和種族滅絕罪行。

德國國內情報機構聯邦憲法保衛局(the Federal Offi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nstitution,簡稱BfV)2016年發布的年度報告也指出了同樣的觀點:從「左翼極端份子」(left-wing extremist)的角度來看,「反法西斯」運動所推崇的「法西斯主義」標籤,往往並非指真正的法西斯主義,而僅僅是給「資本主義」貼上的一個標籤。

左翼極端份子一邊打著「反法西斯」的旗號,一邊攻擊其它群體。報告指出,「法西斯」一詞在極左意識形態下具有雙重含義,即「反對資本主義制度」。

蘭格認為,這種看法從一開始就是正確的。對德國共產黨人來說,「反法西斯主義」僅僅意味著「反資本主義」(anti-capitalism)。他指出,這些標籤只不過是「政治詞彙」(political vocabulary)下的「戰鬥概念」(battle concepts)。

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 (BfV) 網站上對「反法西斯主義」的描述指出,該組織仍然堅持對資本主義的基本定義,即「法西斯主義」。

「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國家製造了法西斯主義,或者至少容忍了法西斯主義。因此,反法西斯主義不僅針對實際或所謂的右翼極端份子,也始終針對國家及其代表,特別是安全部門的成員。」網站總結道。

蘭格指出,歷史上,通過將共產主義運動的反資本主義利益貼上「反法西斯主義」的標籤,德國共產黨得以利用這個論調將所有其它政黨都貼上法西斯主義的標籤。蘭格指出:「據此,其它反對德國共產黨的政黨,尤其是德國社會民主黨,都是法西斯主義政黨。」

因此,在今天看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共產主義「反法西斯主義者」在其「法西斯主義」新標籤下,攻擊得最嚴重的群體是社會民主黨人。

1923年8月23日,俄共政治局召開秘密會議,據蘭格記載,「所有重要官員都公開支持在德國發動武裝起義。」

德國共產黨是這個號召的先鋒,它以「統一戰線行動」的名義發起了一場運動,並將其武裝「反法西斯」派別命名為「反法西斯行動」 (Antifaschistische Aktion,德語,英語為Antifascist Action)。「反法西斯」組織至今仍在德國推行這個運動,其它國家的「反法西斯」組織也都源於此。

1932年7月10日,「Antifa」(反法西斯主義運動)統一大會在德國柏林愛樂歌劇院(Philharmonic Opera House)舉行。此次大會由德國共產黨組織,旨在集結力量擊敗社會民主黨和納粹黨。反法西斯運動將這兩個政黨都貼上了「法西斯」的標籤,而這個標籤正是他們用來稱呼所有敵對政黨的政治標籤。(Public Domain)
1932年7月10日,「Antifa」(反法西斯主義運動)統一大會在德國柏林愛樂歌劇院(Philharmonic Opera House)舉行。此次大會由德國共產黨組織,旨在集結力量擊敗社會民主黨和納粹黨。反法西斯運動將這兩個政黨都貼上了「法西斯」的標籤,而這個標籤正是他們用來稱呼所有敵對政黨的政治標籤。(Public Domain)

此時,希特拉和他的納粹黨開始在世界舞台上嶄露頭角,納粹黨僱用了一支類似於反法西斯運動的組織進行政治暴力和恐嚇,被稱為「褐衫軍」(brownshirts)。

與此同時,Antifa開始吸引一些反對法西斯主義在德國真正出現的會員,他們不認同——或者可能不知道——該組織與蘇聯的聯繫。

然而,Antifa所煽動的暴力在很大程度上產生了相反的效果。Antifa持續不斷的暴力手段和對所有敵對體系的恐嚇,以及其暴力意識形態,將許多人推向了法西斯主義。

英國當代歷史學家理查德·埃文斯(Richard J. Evans)在《當權的第三帝國》(The Third Reich in Power,2005)一書中寫道:「共產黨人的暴力革命言論,承諾摧毀資本主義並建立蘇維埃德國,嚇壞了該國的中產階級,他們非常清楚1918年後俄羅斯中產階級遭遇了甚麼。」

「他們對政府未能解決危機感到震驚,又因共產黨的崛起而陷入絕望,因此他們開始離開傳統右翼政治中爭吵不休的小派系,轉而投向納粹。」他寫道。

蘭格指出,德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是共產國際的成員,「幾年之內,它就變成了一個史太林主義政黨」,無論是在意識形態上還是在後勤保障上。他指出,它甚至變得「在財政上依賴於莫斯科總部」。

德國共產黨領導人,以及其以「Antifa」(反法西斯主義運動)為主要行動平台、對敵對政黨進行暴力恐嚇的基層運動,都落入了蘇聯機構的掌控。許多德國共產黨領導人後來都成為共產主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領導人,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國家安全部(Ministry for State Security, 簡稱Stasi/史塔西)。

正如蘭格所說,「反法西斯主義是一種策略,而不是一種意識形態。」

他寫道:「它是在20世紀20年代由德國共產黨在德國推行的」,但並不是作為後來在德國興起的反對法西斯主義的合法運動,而是「作為一種反資本主義的鬥爭概念」。

本文初版於2017年8月18日首次在本專欄發布。

作者簡介:

約書亞·菲利普(Joshua Philipp),中文名為費舒華,是《大紀元時報》資深調查記者兼《Crossroads》節目主持人。作為一名屢獲殊榮的記者和紀錄片製片人,他的作品包括《1月6日的真實故事》(The Real Story of January 6,2022)、《最後的戰爭:擊敗美國的百年陰謀》(The Final War: The 100 Year Plot to Defeat America,2022)和《追查武漢冠狀病毒的起源》(Tracking Down the Origin of Wuhan Coronavirus,2020)等。

原文: The Communist Origins of the Antifa Extremist Group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