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涉嫌多次入侵歐盟國家領空的背景下,歐盟領導人於10月1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非正式峰會,重點討論構建「無人機牆」(Drohnenwall)的可行性,以增強歐洲東部邊境的空中防禦能力。

與此同時,德國國防軍(Bundeswehr)宣布,將大力投資本土航太產業,計劃到2030年投入350億歐元,推動衛星和火箭技術自主化。這些舉措表明歐洲在面對地緣政治壓力下的防禦升級和科技方面的自立努力。

歐盟從警戒到行動 「無人機牆」成焦點

本次峰會由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主持,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等27國領導人出席。峰會前夕,丹麥加強保安措施,直至10月3日全面禁止民用無人機飛行,並調動波蘭、英國、荷蘭、芬蘭、瑞典和美國等盟國提供反無人機和監視支持。一艘德國護衛艦也已停靠哥本哈根港,確保峰會期間安全無虞。

據歐盟理事會聲明,峰會旨在「加強歐洲防禦能力」,特別是針對俄羅斯「混合戰爭」策略下的無人機入侵。馮德萊恩強調,需要一個「360度全方位方法」,構建「大陸防護盾」。峰會討論的核心是「無人機牆」——一個沿歐盟東部邊境(包括與俄羅斯和烏克蘭接壤地區)的多層防禦網絡,包括感應器、激光武器和攔截系統,用於實時檢測、追蹤和摧毀無人飛行器。

這一計劃的起因是近期頻發的領空侵犯事件:9月10日,數十架疑似俄羅斯無人機入侵波蘭領空;隨後,羅馬尼亞、愛沙尼亞和丹麥也陸續報告類似事件,包括俄羅斯MiG-31戰鬥機越境和攜帶爆炸物的Gerbera無人機墜落立陶宛。

北約已啟動「東部哨兵」(Eastern Sentry)行動,增強空中巡邏,但專家指出,現行系統難以應對低成本無人機「蜂群」攻擊。

歐盟國防產業專員安德留斯‧庫比柳斯(Andrius Kubilius)表示,該牆可在1~3年內初步建成,預計投資數十億歐元,由歐盟預算和成員國國防開支共同承擔。

烏克蘭國防部長鄧尼斯‧什梅加爾(Denys Shmyhal)積極響應,承諾分享烏克蘭在俄烏衝突中積累的反無人機經驗,如低成本攔截技術。該計劃還將擴展至波羅的海和黑海的海上安全,以及衛星輔助的情報監測。

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在峰會前夕表示:「我們不能用數百萬美元的導彈擊落幾千美元的無人機,必須創新。」

然而,計劃並非一帆風順。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留斯(Boris Pistorius)在9月29日的華沙安全論壇上警告:「構建全面無人機防禦需數年時間,我們所有北約成員國都落後於技術發展。」

他指出,德國已訂購萊茵金屬公司的「Sky Ranger」防空系統和激光設備,但強調「不能倉促行動,以免給俄羅斯戰爭升級的藉口」。

法國和德國對可行性持謹慎態度,而希臘和意大利則擔憂南部邊境(如地中海移民路線)被忽略。此次峰會後,歐盟計劃在10月23日的布魯塞爾峰會敲定細節,包括利用凍結的俄羅斯資產為烏克蘭提供1,400億歐元免息貸款。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j Lawrow)在9月25日的G20外長會議上反擊,稱北約和歐盟已對俄羅斯「宣戰」,並警告「歐洲新納粹主義抬頭」。

德國總理默茨(Friedrich Merz)則回應:「我們並非處於戰爭狀態,但也不再處於和平狀態,必須加強自身安全。」

德國無人機多層防禦與快速採購併進

近期,疑似俄羅斯無人機多次入侵德國領空,引發廣泛不安。德國的無人機防禦設備不足,使用戰鬥機擊落入侵無人機(如波蘭所做)雖可行,但成本高昂且在人口密集區危險。現有手段包括肩扛式干擾器(Störsender)和德國產攔截無人機,後者可使用網捕獲敵方無人機。

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ECFR)無人機專家烏爾麗克‧法蘭克(Ulrike Franke)強調:「我們必須轉向多層防禦,包括電子干擾、動能打擊和低技術手段如網發射器。」

核心裝備是萊茵金屬公司的「Sky Ranger 30」防空坦克,可快速部署並對抗無人機群。德國已訂購19輛,預計2027年起交付,但專家認為需求遠高於此。其前身「獵豹」(Gepard)防空坦克已退役並捐贈烏克蘭,後者在攔截俄羅斯無人機方面表現出色。

另一個難題是職責分立,外部威脅和軍事基地由國防軍負責,其餘(如機場或工業區偵察)歸16個聯邦州警察管轄。警察雖有防禦工具,但快速響應困難,專家認為全國性「無人機保護網」不現實。為此,內政部長亞歷山大‧多布林特(Alexander Dobrindt,CSU)提議修改《航空安全法》,允許國防軍向警察提供援助(如擊落無人機),並建立國家無人機防禦中心協調聯邦與州級行動。

德國長期因政治顧慮迴避武裝無人機,俄烏戰爭改變了這一局面。2022年,德國決定為5架以色列產「海雕TP」(Heron TP,長14米、翼展26米)無人機配備導彈,此前僅用於偵察。2025年春,該無人機獲准進入德國領空。

今年3月,德國首次採購「自殺式」無人機(Loitering Munition,或稱「遊蕩彈藥」),這些一次性裝備爆炸頭的飛行器可在目標上方盤旋後俯衝引爆。為規避嚴格的航空認證,將其分類為「彈藥」而非「飛行器」。

國防軍總監察長卡斯滕‧布羅伊爾(Carsten Breuer)上將表示,今年底將首次進行武裝無人機「實彈射擊」。受烏克蘭影響,那裏有數百上千無人機用於偵察和摧毀敵方裝備,創造「透明戰場」,德國也正在學習快速生產、修改和部署無人機。法蘭克專家建議:「北約國家必須從烏克蘭學習,在進攻和防禦上快速適應。」

為應對技術疊代,德國避免大量囤積,轉而與製造商簽訂合同,確保按需快速供應最新型號。慕尼黑AI初創企業Helsing(2021年成立,已為烏克蘭生產數千架作戰無人機)等本土公司獲優先支持。無人機操作與防禦已成為所有士兵的「人人必備技能」(Jedermann-Befähigung),在慕尼黑埃爾丁創新實驗室進行測試和訓練。

德國航太產業注入350億歐元 助力歐洲防禦

與歐盟層面的防禦升級並行,德國國防軍正加速本土航太產業發展,以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空間司令部司令邁克爾‧特勞特(Michael Traut)少將在接受《商報》(Handelsblatt)採訪時表示:「現在是我們提供足夠資源,構建可持續航太產業的時候了。」他強調,國家應作為「客戶」角色,推動創新,而非侷限於傳統供應商。

德國計劃到2030年投資350億歐元,用於衛星、地面站和火箭發射。其中,重點支持本土「新太空」(Newspace)企業,包括伊薩爾航太公司(Isar Aerospace)、奧格斯堡火箭工廠(Rocket Factory Augsburg)和Hyimpulse公司。這些微型火箭公司已獲國防軍發射設備購買合同,特勞特預計「至少兩款德國微型火箭將在未來兩年進入軌道」。2021年成立的空間司令部將扮演關鍵角色,目前德國已有超過100家新太空公司,涵蓋從衛星製造到軌道服務的全鏈條。

皮斯托留斯部長近日重申,此舉旨在提升德國在太空情報和通訊領域的自主性,尤其在俄烏衝突暴露的太空依賴風險下。德國航太工業聯合會(BDLI)主席瑪麗-克里斯汀‧馮‧哈恩(Marie-Christine von Hahn)讚揚了這一戰略,稱其將為本土就業和技術出口注入活力。

「無人機牆」和德國航太計劃相互呼應,前者強化地面及空中防禦,後者提供太空支撐,如衛星偵察。專家分析,這反映歐洲從「被動防禦」向「主動威懾」轉型,但面臨資金、技術和政治分歧挑戰。歐盟委員會預計,到2030年將顯著提升防禦能力。

峰會後,馮德萊恩表示:「歐洲必須團結,面對共同威脅。」隨著哥本哈根峰會落幕,歐洲的「防禦新時代」正加速開啟,但其成效仍需時間檢驗。#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