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包括恒生銀行(00011)在內的股價報價Screen多年,睇住這隻股走勢與其財報不知有多少次,驟聞私有化消息,有點不捨得。就算其實體分行仍在,但以後無得再「倫」佢份年報,股民又少一隻本地銀行exposure的選擇。其實,香港作為金融中心,但真正屬於自己的金融機構(包括銀行、投行、資產管理與保險公司等)卻寥寥無幾,這可是全球金融中心中極為罕見的例子,都幾可悲。
Picture一下1972年「11號仔」在港首掛時,當日股價由100元大漲65%至165元。嘩!這是何等的雄姿英發。多麼美好的香港黃金歲月,可惜已成過去。這家銀行市值由上市至今增長了170倍,截至9日收市,Market Cap為2,810億港元。
市賬率低滙控出手
10月9日,滙豐控股(00005)宣布計劃私有化其控股約63.5%的恒生銀行。此次提案以每股155元的價格收購恒生銀行股份,較8日收市價存在溢價30.3%。HSBC計劃收購所有非控股股東所持股份(36.5%),並將恒生銀行從香港聯交所退市。
為了達成這單deal,滙控不惜暫停三個季度的股票回購行動,以累積資本。闊綽開價三成Premium(有傳提價三次),目的是想「一擊即中」,爭取股東支持。近三年買進11號仔的股民,見到這個價位肯定開心到飛起,而早點買入並在坐艇的,亦可當作「輸少當贏」,至於其他大部份時間進場的投資者,應該有賺,僅多少而已。若計埋其高股息,絕多數人應Profitable。
滙豐如此志在必得出手,某程度上反映了恒生銀行其實「好抵買」。可知這間bank曾經接近貴絕全球,當美歐日韓等銀行的price-to-book(市賬率)還不到2倍,恒生銀行卻trade at起碼3倍,甚至4倍,超勁!股本回報甚高,區內區外無人能敵,許多banks都在參考「恒生model」,均在想其是如何做到咁厲害。
然而,時過境遷,近年中港房地產市場低迷,恒生高度暴露於商業地產(CRE)領域。近年來,由於利率上升、租戶需求減弱及抵押品價值下跌,該市場陷入長期下滑。自2018年以來,香港商業地產價格差不多腰斬,空置率高企,導致借款人資金壓力增加,還款能力急降。於本年中期財報,貸款不良率(NPL)攀升至6.69%,商業地產相關不良貸款總額達到約25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5%。恒生受累於數個具有高負債的房地產開發商的賬款,包括英皇國際及大鴻輝等,情況如坐針氈。
這樣一來,恒生遭嚴重de-rated,市賬率降至得番1倍多少少。就在這「入波的黃金時機」,滙控出手,以平價私有化子公司恒生。有分析員認為早該這樣做,但太早出手或會遇上阻力,因欠天時、地利、人和。大家或許會問,就一下衝擊,恒生就「玩完」?唉,壞賬這家野,惡劣起來真的可以一鋪清袋。且看雷曼、Bear Stearns和富通等,以及當年澳洲的西太平洋銀行。當然,恒生未必已太鑊至此,但目前無疑乃該銀行多年未見的一次大危機。(筆者始終認為should not be that bad,樓價已回穩、新世界地產亦暫渡過了難關等。)
集體回憶11號仔
滙豐行政總裁艾橋智(Georges Elhedery)表示,此次私有化是滙豐在香港金融領域的重要戰略投資。此舉旨在簡化滙豐在香港複雜的企業結構,提升營運效率,捕捉難以透過上市子公司實現的協同效應。
上述的原因可應用多時,故現時出手莫過於就是剛才分析的good timing。唉,縱然「恒生銀行」品牌還在,但「11號」的歷史使命已接近完成,成為中環金融界人士的集體回憶,頓感唏噓。以下不妨趁此機緣快速回顧一下這家老行的歷史。
恒生銀行於1933年3月3日由林炳炎、何善衡、盛春霖及梁植偉等四位創始人於香港上環永樂街70號創立,最初名為「恒生銀號」,是一家小型的貨幣兌換鋪,業務以兌換貨幣和黃金交易為主。恒生在粵港兩地及華南地區的商業社群中建立廣泛聯繫,迅速擴大客群,尤其深得本地華人社區信賴。恒生意為「永續成長」之意,反映其創業精神。
二戰時,林、何等人往澳門暫避。1952年,恒生由銀號轉為私人有限公司,展開全面商業銀行業務。1960年轉為公眾有限公司。1965年,恒生因遭遇銀行擠提,資金壓力劇增,滙豐集團(即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控股,HSBC)藉此機會收購恒生51%股份,成為控股股東,據悉何善衡因控股權斷送而哭了兩個晚上。穩定了恒生的財務狀況後,滙豐借此強化其香港銀行業地位。恒生銀行以其審慎的放貸政策和對本地社區的深厚根基,成為香港第二大銀行。
恒生銀行於1969年創立恒生指數,成為香港股市的重要指標。1972年在香港聯交所正式上市,首次公開發行集資約28億港元。1981年起獲批在港鐵站設立分行網絡,拓展零售銀行業務。1980年代中期起積極入主中國內地市場,先後在深圳、廣州等地設立代表處及分行。
1984年,永安銀行傳出醜聞而走下坡,兩年後恒生將其收購,並於1993年將其售予大新金融集團(00440),獲利4.78億元。
恒生銀行於2004年完成對興業銀行約15.98%的股份收購,支付約17.26億元人民幣(約合16.26億港元),多年後逐漸減持。
太多故事,不能盡錄。總之,以後又少隻高息、穩陣(大部份時間)股作防守之用了。◇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