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早前宣布今屆任期內暫緩實施垃圾徵費計劃,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4日)在商台節目中表示,並非完全取消垃圾徵費,而是將其當為「後備工具」。至於會否重推計劃,需視乎其它減廢措施是否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以及當時的民意和經濟狀況等因素。
謝展寰亮《施政報告》提出11項措施支持中小企業,在當前經濟大環境影響下,現階段並非推行垃圾徵費的適當時機,強調徵費只是促進減廢回收的手段之一。他回顧過去20年,當局推行了大量減少廢物及分類回收的宣傳教育工作,但成效有限。直至提出垃圾徵費計劃後,市民對減廢和回收的意識顯著提高,每日垃圾丟棄量由2021年約11,500噸,至2024年底減少至約10,500噸,下跌約1千噸,所以他有信心2035年「零廢堆填」目標能夠達成。
他強調,環境保護政策的取向需配合經濟活動,將與業界加強合作,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包括與業界商討通過「生產者責任制」推動減廢回收,希望業界能以最適合自身的方式進行減廢回收,目前正與業界討論以「生產者責任制」回收塑膠瓶及電動車電池。
關於當局曾批出合約製造「指定垃圾袋」,但宣傳後最終未有推行垃圾徵費。謝透露,去年相關開支約9千萬元,但相關人力已調配至其它工作,沒有浪費公帑。
至於即棄塑膠餐具管制的第二階段原定於今年內實施,但當局早前表示難以強制執行,因此於8月推出「非塑膠容器試驗計劃」,目前已有超過一千間餐廳參與,唯暫未設定第二階段的實施時間表。謝表示,試驗目的是讓業者在實際經營中測試這些容器,尋找成熟且合適的替代品。政府只有在找到成熟且合適的替代品後,才會考慮強制推行,否則強制只會帶來麻煩。當局已向生產商提出改善容器設計及材料的建議,希望儘快找到合適的容器。
轉廢為能設施方面,謝展寰稱「I·PARK 1」將於今年底竣工,明年開始運作,每日可處理3千噸垃圾。「I·PARK 2」正在招標,預計2030年前投入使用,可處理6千噸垃圾。北部都會區亦已預留土地興建第3座設施。若每日垃圾丟棄量減至9千噸以下,則無需興建第3座轉廢為能設施,預計可節省數百億元開支。@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