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do/Shutterstock)
(Rido/Shutterstock)

在高齡化社會中,認知障礙症已成為威脅健康的重要隱憂。值得注意的是,西藥治療雖能控制部份症狀,卻常伴隨反應遲緩、食慾不振與睡眠惡化等副作用。台灣京禾中醫診所院長陳俊如指出,若能在認知障礙症早期結合針灸與中藥調理,不僅有助於改善記憶功能,也可能延緩退化,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認知障礙症風險族群

陳俊如表示,認知障礙症的主要風險因素是年齡,此外,有家族病史、退休後缺乏活動、睡眠品質不佳,皆屬於高危險族群。

高壓工作者本身就因為壓力大,或隨時接聽國際電話,造成睡眠品質差,再加上若有服用安眠藥的習慣時,未來就容易變成腦部病變的高風險族群。

睡眠對身體及大腦健康有很大影響,每天睡眠過程中,透過大腦和脊髓中液體的循環,可以清除大腦中堆積的廢物,包括可能造成認知障礙症的有毒物質。然而安眠藥或抗焦慮藥只能幫助入睡,卻不能直接促進或啟動身體的睡眠排毒機制。長期使用這些藥物可能產生耐受性與依賴性,並帶來白天嗜睡、記憶力減退等副作用,甚至有增加認知障礙症的疑慮。

西藥治療副作用多

認知障礙症屬於腦部神經調控異常,但在初期患者其它生理功能多數仍然健全。然而一些患者在接受西藥治療後,容易出現以下的副作用:

1.反應遲緩:認知障礙症患者語言表達或許不清楚或聽不懂,但多少還能透過肢體表現出情緒,但服用西藥後,可能令患者語言及肢體表達能力進一步下降,令患者呈現呆滯狀態。

2.睡眠品質差:藥物讓患者容易出現嗜睡的情況,到夜間睡眠時段則睡眠質量不佳,無法獲得真正的休息。

3.食慾不振:藥物可能影響腦部神經,使吞嚥中樞失調,導致患者進食困難、容易嗆咳,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

4.血液循環不良:藥物引起血液循環變差,可能導致手腳冰冷、全身容易僵硬,在寒冷天氣更容易出現凍瘡。

陳俊如回憶道,一名原本活躍的高階女主管在退休後,一次經歷小感冒後突然出現認知障礙症狀,確診後接受西藥治療,但不久家人發現病情未見改善,甚至越加嚴重。家人帶患者轉至中醫就診時已需坐輪椅,僅能以眼神表達,並且由於活動不足導致肌肉流失、食慾不佳,人逐漸消瘦,最終甚至面臨餵食困難,醫院建議切管餵食。

針灸治療失智早期最佳

中醫觀點認為,認知障礙症與「氣滯血瘀」有關,治療上以補腎養血、活血化瘀為主。中醫認為腎主腦髓,養腎就是養腦。陳俊如表示,透過中藥溫養補腎陽,有助於提升大腦功能。

在認知障礙症的初期,利用針灸及藥物治療,有機會延緩大腦退化。透過頭皮針刺激頭部穴位,如百會穴、四神聰穴及神門穴,可以活化大腦神經迴路,能幫助增強記憶力,改善認知障礙症。

(健康1+1/大紀元)
(健康1+1/大紀元)

(健康1+1/大紀元)
(健康1+1/大紀元)

陳俊如表示,對於認知障礙症帶來的其它身體狀況,如肢體僵硬,可以針灸合谷穴及曲池穴,腳部活動不佳,可以針灸陽陵泉穴或足三里穴。@

(健康1+1/大紀元)
(健康1+1/大紀元)

(健康1+1/大紀元)
(健康1+1/大紀元)

(健康1+1/大紀元)
(健康1+1/大紀元)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