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中秋節時節,自然而然就讓許多人想起一輪明月,想起明月中的故事,如嫦娥、吳剛和玉兔等等。可知他們穿梭在中華文化中有多久的歷史了呢?在盛唐,尤其是玄宗一朝非常時尚的人物故事鏡「月宮鏡」,銅鏡背面就鑄著中秋故事作為裝飾,可以想見這些中秋節不老的傳說,有多麼感人深刻。我們發現,這些中秋節的傳說,之所以代代不老,是有一種來自內在共通的精神,那是甚麼呢?
凡界通仙界 嫦娥奔月傳說故事
在中秋節的民俗傳說故事中,嫦娥粉絲最多,年代也最久遠。八月十五日「嫦娥奔月」故事家喻戶曉。嫦是「常」的意思,娥是美好的意思,「嫦娥」就是永恆美好的化身,美好就是人間永恆的祈願。
在夏代《連山》中稱嫦娥為「姮娥」,丈夫是馮羿;商代《歸藏》中有嫦娥吞服了西王母的不死藥而奔月為月精之說。數千年來,「嫦娥奔月」有許多種民間說法,我們這裏就舉一種來說說。
嫦娥和馮羿是上古時代的一對夫妻,相傳他們都是神的使者,下世救人。在堯的時代,十個太陽同時升空,為妖作亂,讓人間幾乎成為焦土。堯將射日的大任交付給神勇的馮羿。馮羿射技超人,弓不虛發,一連射下了九個太陽,解決了民生困局。於是馮羿成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受到愛戴,轉身成為有窮氏部族的國王。嫦娥是馮羿的王后,她不僅美如天仙,而且溫柔賢慧,嘉德懿行母儀天下。
馮羿聽說崑崙山有長生不死的仙藥,於是上了崑崙瑤台,請求西王母賜仙藥。西王母賜給他一份仙藥。這一份仙藥一人吃了可以升天,若是兩人各服一半,就能在凡界長生不老。仙藥取回後,卻在中秋滿月八月十五這一天,人生劇變。仙藥被嫦娥獨自服用了,她一人升天而去。
溫柔賢慧的嫦娥為何會做這種事呢?事出有因。因為馮羿自滿於自己的神技,自以為了不起了,漸漸變得驕奢淫逸,完全不把百姓放在心上,甚至造下種種危害百姓的事來。嫦娥盡力要讓馮羿迷途知返,但是怎麼也喚不醒他了。心焦的嫦娥,為了不讓他長生不死,以致百般殘害百姓,遂而決然作出這樣的選擇——自己吞下仙藥,一人升天奔月去了。
從夏朝以來,超越了四千年的歲月,嫦娥奔月在凡界和神界搭起一道「通仙橋」,讓人不忘超凡界的存在。仙凡不同界,最重要的是,在凡界修善做好人,達到超凡的境界才能回天。雖然時空輪轉千秋萬歲,代代中華子民一直沒有斷絕修煉文化。修行以返本歸真,回到天國,這是「嫦娥奔月」故事背後不老的意涵。
雖然有人譏斥這古老的故事是迷信,但是我們也粗略知道,各個宇宙時空不僅僅是三次元的,天外有天,人類怎能說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月球空間是最真實的呢?例如下一個明皇遊仙宮的故事。
唐玄宗中秋遊仙宮 遊跡留在凡間
唐人柳宗元的《龍城錄》、唐代《開天傳信記》和明代周楫《西湖二集》中都記載了唐玄宗上了廣寒宮的故事。《太平廣記》採錄《逸史》說唐玄宗前生在迴向寺出家,是一個愛音樂、愛吹笛子的僧人。
一年八月中秋,月色那般皎潔呀,在唐玄宗腦海惹起一個遐思,玄宗就問了身邊的高道葉法善說:「可上到天上去賞月嗎?」葉法善(字道元,家族四代修道、濟人)聽了玄宗的心願,二話沒說,一揮手從皇殿玉階前化出一條白玉橋,一直延伸到天際。然後對玄宗說:「可以去!」
葉法善帶領著玄宗上橋,沿著橋他們很快就到達了天上宮殿,那門楣上寫著「廣寒清虛之府」六大金字。庭中有高大的玉桂樹婆娑搖曳,樹周圍繞著幾位仙女吹奏著樂曲、舞蹈著,舞姿非常美妙婀娜呀,仙女們風姿綽約!
玄宗聽到仙曲非常歡喜,他一向精通音律,一面聆聽就把曲子的聲調節奏記下來了。這時的月宮景象勾起玄宗吹笛的雅興,然而他的玉笛留在長安寢殿中。只聽那葉法善向空中長嘯一聲,轉瞬間玉笛就應聲到手了。玄宗拿起玉笛在白玉橋上吹了一曲,曲罷他往下俯視,看到的是潞州城,他隨手拿出數文錢投向城中。他們兩人在月宮逗留到半夜才返回皇宮。
隔日,玄宗上朝時,時不時用手指輕輕在腹間比劃按壓著。退朝後,高力士小心問道:「陛下方才屢屢按腹,是不是身子有些不適呢?」
玄宗笑道:「不是的。昨夜我夢遊月宮,群仙奏起上清之樂,清越空靈,人間未曾有,讓我沉醉極了,至今仍在耳邊迴盪。今晨我用玉笛試吹,竟都吹出來了。上朝時怕一時忘卻,便懷著玉笛,以手指在身上試按,以助記憶,並非病痛。」
高力士聽罷,連忙懇請皇上「願陛下為臣一奏之」。玄宗給高力士吹了一曲,笛聲悠揚,清澈不可名狀。高力士叩首問曲名,玄宗笑道:「就叫《紫雲回》吧。」後來這曲子被收入唐朝樂府,並由太常寺刻石留存下來。
過了十天左右,那潞州官府上奏的中秋祥瑞記聞到了,寫道:八月中秋有天樂臨城,同時降落金錢數文,一併上呈。玄宗一顧那數文錢,果然是自己投下的呀。
唐玄宗得之於仙界月宮的樂曲——《紫雲回》和《霓裳羽衣舞曲》,宛然是神界留給人間的打開天宮之門的印記。
吳剛伐桂 「無剛」難成
月宮中高大的婆娑搖曳的玉樹就是桂樹。西漢《淮南子》記載「月中有桂樹」(據《太平御覽》引);晉代虞喜的《安天論》中也有月中仙人桂樹的傳說。唐代《酉陽雜俎》有完整情節的吳剛伐桂的故事。那棵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並且有著超凡的「神力」,任人即砍即合。任憑吳剛怎地砍伐,桂樹始終屹立不搖,並且絲毫無損。
據傳吳剛是一位修道學仙術的弟子,可是修道之心不堅定,常常偷懶,三天捕魚兩天晒網,因而被他師父處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實際上呢,師父為了磨煉他的心志,給他克服障礙實修的功課。千百年來,吳剛砍呀砍,桂樹仍然完好如初,因此他也始終不能覆命。
在華夏文明中稱頌桂樹的高貴雅潔的品格。吳剛的故事好像在告訴我們後人:「無剛」意志不堅過不了關,吃苦不夠終不能克竟其功!不管是在凡界,還是要返回天界,要能吃苦中之苦,修出高貴雅潔的品格,才能成大功!
玉兔升天 無私為他的標記
不同於吳剛的是,月中的玉兔是榮譽升天的。晉代 傅咸《擬〈天問〉》說:「月中何有?玉兔搗藥。」西漢劉向《五經通義》說到「月中有免與蟾樵」。唐代玄奘所譯的《大唐西域記》裏中有兔子升天的細節。
在很早很早以前,兔子與一隻狐狸和一隻猿猴為伴,生活於西域烈士池西林野中。這三隻野獸雖非同類卻情同手足,相處融洽。天帝為了考驗它們,化身為一個又飢又乏的老人上門去乞食求助。三隻動物在寒冬裏出門去找食物,狐狸和猿猴最終找到了一點食物回來,只有兔子找不到。老人就說兔子不是他們真心的同伴。聽到這話傷心的兔子跳入了熊熊烈火中獻身,說:我沒辦法找到食物,請吃我的肉吧!天帝受到感動,就把玉兔送到月亮上,讓玉兔為他的事跡、無私無我的精神傳揚於後世。
中秋節民俗故事「不老的」的精神
這些「不老的」中秋節民俗故事,已經有千年、數千年以上的歷史了。巧的是它們雖然起源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都指向了「仙界」和能提升生命境界的修行,充滿典型的中華文化的特色。當然會有人說,都是些迷信的老故事罷了;的確,凡界之人是不能真見識到神佛世界的,畢竟人在迷中能悟道才是最可貴的,才能真得到提升,所以人看不到另外空間的真相。那麼那些古老歷史中,說不盡的神蹟傳說點點滴滴流傳下來,是不是也在啟發人的悟性和神性呢?@*#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