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颱風「樺加沙」上月吹襲香港後,大量海洋垃圾被沖上大嶼山水口灣一帶的沙泥灘及紅樹林,當中以塑膠製品、魚網等為主,嚴重破壞當地生態,威脅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紅色名錄)被列為「瀕危」的馬蹄蟹的棲息地。
海洋公園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馬蹄蟹專家昨日(11日)聯同10名公園義工及3名「大嶼山泥灘守護者」的大嶼山居民前往水口灣視察並進行淨灘行動。希望減輕颱風後垃圾堆積對生態的影響,協助受威脅的馬蹄蟹群落恢復棲息環境。
海洋公園公司動物及保育執行總監兼保育基金總監祝效忠表示,颱風過後水口灣泥灘的污染情況「比平時惡劣數倍」,泥灘遍布塑膠及廢棄魚網(俗稱「鬼網」)。他指出:「不論是被鬼網纏繞,或誤食微塑膠,都會增加馬蹄蟹的死亡風險,尤其是幼體,因此必須人為介入清理,讓泥灘回復潔淨,給予牠們生存空間。」
祝效忠強調,大嶼山水口灣的沙泥灘是馬蹄蟹的重要生境,牠們會在此育幼和產卵,初生馬蹄蟹需要在泥灘生活長達十年,方能成熟並遷往近岸海床生活,「破壞受到任何泥灘,都會令牠們達至成年的機會大大減少」。他同時指指,河岸間的紅樹林落葉可為泥灘生物提供養份與保護,造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包括濱鳥、甲殼類動物、彈塗魚等。
保育基金多年來一直是本港馬蹄蟹保育的主要推動者。自2009年起,基金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推行「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鼓勵中學生與企業照顧人工繁殖的幼體,至今已有逾370間學校及企業參與,成功放生約2,000隻馬蹄蟹。
基金亦自2014年起在多個育幼泥灘進行普查,並與本地大學合作應用無人機與人工智能技術監測馬蹄蟹數量。此外,保育基金去年起在大嶼山推行「同心保育大嶼山泥灘生物多樣性」計劃,培訓居民成為「泥灘守護者」,定期巡查及清理「鬼網」等海洋垃圾,攜手守護大嶼山生態。
截至今年6月,該計劃已舉辦16次淨灘活動,超過300人次參與,共清除約300公斤海洋垃圾。保育基金呼籲公眾持續關注潮間帶生態,減少塑膠污染,為珍貴的瀕危物種保留生存空間。@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