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是一部明清時代學者修編的歷史典故啟蒙讀物。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軍事、文學藝術、醫卜星相、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無所不有;時間跨度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唐宋。
全書將典故按照詩韻分類編排(詳見《龍文鞭影》序言),四字一句,共1030句,每句描述一個或兩個人物的故事。
「龍文」是漢朝西域的一種寶馬,這種良馬看到鞭影就會疾馳,「龍文鞭影」比喻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毋需鞭策,學習也會事半功倍,像龍文寶馬一樣一日千里。
【原文】
zēng ci wēn bǎo,chéng rěn jī hán 。
曾辭溫飽,城忍饑寒。
ㄗㄥ ㄘˊ ㄨㄣ ㄅㄠˇ,ㄔㄥˊ ㄖㄣˇ ㄐㄧ ㄏㄢˊ。
曾辭溫飽,城忍饑寒。
【註釋】
(1)曾:王曾,字孝先,北宋青州益都(今屬山東)人。宋仁宗時任宰相,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
(2)辭:拒絕。
(3)城:陽城,字亢宗,唐代定州北平(今屬河北)人,曾擔任諫議大夫、道州刺史,為官公正不阿,仁厚愛民。
【語譯】
王曾連中三元(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但志不在求得溫飽;陽城為了研究學問,能忍受饑寒,去集賢院擔任屬吏。
【人物故事】
王曾
據宋朝魏泰所著《東軒筆錄》,宋真宗咸平年間,王曾在青州解試、禮部省試、皇帝殿試中,都是第一名,連中三元。翰林學士劉子儀曾開玩笑地跟他說:「狀元試三場,一生吃著(zhuó,ㄓㄨㄛˊ,穿衣)不盡。」王曾嚴正地回答:「我平生之志,不在溫飽。」
明成祖時編纂了《永樂大典》,其中「王沂公年譜」記載了王曾出生前的一件奇事。王曾的父親王兼一向崇尚儒學,敬惜字紙。後來夢見孔子以手按其背說:「你這麼勤加珍惜我的文字,應當讓曾參來你家投胎,光耀你家門楣。」後來果然生了一個兒子,於是取名王曾,以應驗夢中所感。
敬惜字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德,是古人敬重文化的表現。黃帝的史官倉頡造字之後,佛、道、儒三教聖人之語得以流傳,所以古人對寫有文字的紙張都非常愛惜。宋朝連中三元的只有宋庠、馮京、王曾三人,或許是王曾父親敬惜字紙積得的福報。
陽城
據《新唐書‧陽城傳》,陽城很好學,但家境貧窮買不起書,請求做集賢院的屬吏,私下閱讀院中的官方藏書,早晚足不出戶,六年後各類經典無不通曉。考中進士後,就離開隱居在中條山。陽城為人謙恭,生活簡單樸素,待人無論老幼都一視同仁。遠近之人仰慕他的品行,來向他求學的人絡繹不絕。鄉里有了爭執,不去找官府調解而都找陽城裁決。遇上荒年,他隱居鄉里,將榆樹皮磨成碎屑煮粥來充飢,依然講學不停。有奴僕被他的德行感化,也變得正直,能自我約束。有人哀憐他,給他食物,陽城不肯接受。後來給他幾杯穀糠,他才接受了。
陽城刻苦自學,品性高超。或許因為早年貧窮,讀書不便,對有心向學的人格外盡心盡力。不幸鬧饑荒時,他就算挨餓也奮力講學,提攜後進。唐德宗時,陽城為諫議大夫,賢相陸贄遭誣陷,無人敢救,陽城竭力匡救,上疏論其無罪。陸贄等很多忠貞的大臣是被裴延齡誣陷的,陽城亦上諫阻止德宗任命裴延齡為宰相,因而有了正直的名聲。當時金吾將軍張萬福到延英門恭賀說:「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矣。」(延英門內的延英殿乃皇帝接見百官議事之處。)
——轉自正見網
看更多 【龍文鞭影】系列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