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擬撤銷香港電訊在美國的營運授權,評論認為這顯示美方對中資背景企業審查已延伸至香港,決心切斷中國透過香港這個「白手套」進行滲透的途徑,而最終解決方案可能取決於美中高層的談判結果。
FCC上週三(15日)以「國家安全」擔憂為由,擬撤銷香港電訊(HKT (International) Limited)於美國境內及跨國提供電訊服務的授權,指香港電訊與中共控制的中國聯通美洲公司有關聯。
FCC在新聞稿中表示已採取初步措施,準備撤銷香港電訊在美國境內或向美國提供國際及國內電信服務的授權。FCC的國際事務辦公室、有線競爭局和執法局向香港電訊及其全資子公司發出一份說明理由令,指示香港電訊解釋FCC不應對其啟動撤銷程序的原因。
相關子公司包括電訊盈科環球(PCCW Global)、電訊盈科環球有限公司(PCCW Global Limited)、Gateway Global Communications Inc.和電訊盈科環球(英國)有限公司(簡稱PCCW Global UK)。
新聞稿表示,香港電訊是中國聯通的附屬公司,而中國聯通已經上了黑名單,FCC對香港電訊採取的行動是確保通信網絡安全和完整性的適當舉措。FCC將繼續保護美國網絡免受中共等外國對手的滲透。若上述撤銷決定最終生效,香港電訊將被禁止在美國境內及向美國提供國際和國內電信服務。
香港電訊與中共國企的連結
時事評論員陶傑10月16日在《風雲谷》節目中指出,美國此舉並不奇怪,FCC的疑慮源於香港電訊的股權結構,中國國企「中聯通」持有香港電訊母公司電訊盈科18.43%的股份,成為主要股東之一。這使得香港電訊在美方眼中,不再是單純的香港企業,而是可能被中國政府利用、藉以滲透並獲取美國用戶數據的潛在管道。
電訊盈科與中共國企的連結遠不止於此。陶傑續指,近年香港電訊已將其部分網絡基礎設施的四成股份出售給國企「招商資本」,讓「招商資本」得以深入香港的5G無源光纖網絡,並藉此鞏固其在大灣區的業務佈局。他形容這是「血濃於水、連皮帶肉」的緊密融合,難怪美國點名香港企業。
另一位節目主持鮑偉聰則認為事件與TikTok的案例相似,要求電訊盈科自行證明其清白,否則將面臨禁令;電訊盈科在美國的業務收入僅佔總額的1%左右,禁令的直接經濟衝擊有限,但其象徵意義卻極為深遠,此舉不僅打擊了香港的國際形象,更對所有具備中資背景的香港企業發出了明確警示:只要背後有中共國企的身影,未來在美國市場將難以再「橫行無忌」。這標誌著美國已決心切斷中共透過香港這個「白手套」進行滲透的途徑。
鮑偉聰強調,FCC自2019年起以「國家安全」為理由,系統性地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企業逐一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現在,這份名單延伸到了「中國香港」。他解釋,香港電訊大量採用華為的硬體設備和其他中國軟件,使其自然被劃入「中國陣營」。他形容一場以科技為界的「新冷戰」格局已然形成:英國、瑞典等歐洲國家紛紛將華為排除出其5G網絡建設,世界正分裂為親美與親中兩大通訊體系。
解決方案取決美中高層談判
此外,網台主持黎樂民10月16日在其節目中指出,PCCW Global是「JUPITER」海底光纖電纜聯盟的成員之一,與Amazon、Meta 、Softbank等科技巨頭共同投資了這條橫跨太平洋、連接美國加州與日本、菲律賓的60 Tbps高容量光纖,確保了香港「出海」數據傳輸的穩定與速度。因此,FCC禁令更直接打擊了PCCW整個集團的全球戰略部署和品牌聲譽。
他又提到,近期美國聯合航空要求監管機構禁止香港國泰航空公司飛越俄羅斯領空,反映中美貿易戰正從多個層面尋找打擊對手、製造談判籌碼的方式;無論11月中美元首會晤能否成事,美方在此之前持續擴大戰線,意在增加談判桌上的壓力。
面對禁令,他估計PCCW有幾種可能的應對方式:一是效仿TikTok模式,將PCCW Global的美國業務出售給美方認可的投資者;二是徹底放棄美國市場,但這將嚴重損害其全球戰略定位;最終的解決方案,很可能取決於中美兩國高層的談判結果。
他也擔心,隨著美中脫鉤,未來香港可能無法使用某些AI技術,導致他可能突然落後於英國、美國和台灣的網台主持;對於依賴先進數位工具的文字工作者、新創公司乃至各行各業來說,如果無法與世界同步取得最新的科技服務,將嚴重削弱香港的競爭力,產生「所有事都慢人一步」的落後感。
中共繞開正面戰場
當美國還在疲於應對電訊和雲端數據的滲透時,中共的戰略佈局早已升級。陶傑和鮑偉聰指出,儘管美國試圖封鎖中國獲取7奈米以下高階AI晶片,但中共卻繞開正面戰場。例如近期廣州交易會展示了包括「外骨骼機械人」、「陪伴機械人」等產品,或許在技術精密度上不及美國,但其策略與比亞迪電動車如出一轍:以僅有對手三至五成的價格,迅速搶佔全球中低階市場,將其影響力滲透到歐美民間的日常生活。
他們提醒,這些看似普通的民生產品,實則隱藏著巨大的數據收集風險。正如廉價的智能手機和應用程式,每一個機械人都有可能成為收集用戶個人生理數據、生活習慣的終端,而這些數據最終將流向何方,不言而喻。@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