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蛋白飲食近年蔚為風潮,不論是想增肌、減重,或是預防肌少症的人,都將「多攝取蛋白質」視為健康準則。甚至有人為了減肥,不吃主食只靠高蛋白飲。但營養師提醒,蛋白質攝取過量或攝取來源不當,不僅無法達到健康目的,還可能帶來相反效果。
高蛋白容易導致老化?
蛋白質是維持身體機能、修復組織與維持肌肉量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台灣可苡營養諮詢中心營養師張維浚指出,高蛋白本身並非問題,造成老化風險的主因是攝取「過多加工肉品」與「高脂肪」。
香腸、火腿、臘肉等加工食品含有防腐劑、硝酸鹽等成份,這些成份與癌症風險有關。再加上紅肉中飽和脂肪含量高,攝取過量會增加體內氧化壓力與慢性發炎,導致健康受損與老化加速。
張維浚建議選擇低脂白肉如魚肉、雞胸肉,以及植物性蛋白如豆腐、豆乾。同時應依個人活動量與體重需求調整攝取量,避免蛋白質攝取過量。
為何高蛋白餐有時「反增脂」?
蛋白質能延長飽足感、幫助維持肌肉,對減重確實有助益。但張維浚強調,這種效果建立在「有運動、並攝取足夠碳水化合物」的前提下。
他解釋道,「肌肉運作需要肝糖提供能量,而肝糖的來源就是碳水化合物。」如果只攝取蛋白質、完全不吃澱粉,身體會優先將蛋白質用於修復組織與供能,而非用來生成新肌肉。如此一來,不僅增肌效果差,若選擇高脂肉品,反而可能增加脂肪堆積。
植物蛋白有助健康老化
台灣衛福部的飲食指南,從早期的「蛋豆魚肉類」調整為「豆魚蛋肉類」,將豆類蛋白列為首選。
張維浚表示,雖然動物性蛋白在促進肌肉生成方面效率較高,但若以整體健康與慢性病預防而言,植物性蛋白仍具優勢。從長期健康角度來看,植物性蛋白質是更理想的選擇。他指出,常見的植物蛋白來源主要是黃豆製品,包括豆乾、板豆腐、嫩豆腐等。
植物性蛋白質還富含膳食纖維與植化素,具有抗發炎、抗氧化功效,還可以幫助維持腸道菌群平衡。腸道健康與免疫功能息息相關,良好的腸道菌群能延緩老化、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風險。
低碳飲食增死亡風險
為了減重,許多人採取「低碳飲食」甚至「生酮飲食」。張維浚提醒,過低的碳水攝取比例可能導致死亡風險上升。當碳水化合物比例過低時,身體會以脂肪與蛋白質作為能量來源,反而增加脂肪攝取與代謝負擔。
另外,雖然短期低碳飲食確實能快速減重,但這多數是水份與肝糖的流失,而非脂肪真正被燃燒。長期而言,低碳飲食容易造成能量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與荷爾蒙失衡,對女性與老年族群尤其不利。
張維浚建議,最理想的攝取比例應為:一餐中碳水化合物佔總熱量的50%。碳水化合物在人體代謝中扮演關鍵角色,比如維持大腦運作和肌肉活動等。若碳水不足,不僅體力下降,免疫力也會減弱,導致疾病風險與死亡率上升。
張維浚推薦,健康的碳水選擇是「複合性碳水化合物」,例如蕃薯、芋頭、玉米、糙米,這類食物富含纖維與植化素,有助於穩定血糖、延長飽足感。
對於活動量較少的上班族,張維浚建議可採「2:1:1飲食原則」:
2:碳水化合物
1:蔬果
1:蛋白質
蔬菜本身也含有部份碳水化合物,能同時增加纖維攝取、降低熱量,有助維持理想體重。
想吃出健康又不老化,關鍵不在「多吃蛋白質」,而在於攝入的蛋白質來源正確、均衡搭配碳水與脂肪攝取。飲食不求極端,重點是比例與品質,養成穩定的飲食習慣,才有助於達到健康老化的目標。@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