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製造的詐騙手法層出不窮。有調查指,有52%受障人士(殘疾人士)在學習網絡安全時感到困難,61%表示在遇上網絡問題時,不知可向誰求助。

調查由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香港復康會、香港失明人協進會、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香港互聯網協會及專業資訊安全協會聯合進行,訪問超過330名來自不同障別的人士。調查指,受障人士雖具高度網絡安全意識,但缺乏支援及求助渠道,處於高風險而低保障的處境。

受障人士成詐騙目標

機構今(25日)舉行「網絡安全同行x人工智能」體驗同樂日傳媒簡介會上,多間服務受障社群的機構指出,受障人士在現時的數碼環境中處於劣勢。由於資訊欠缺無障礙設計與支援,他們難以獨立核實資訊真偽,成為詐騙目標。

一名具備工作能力的聽障女士因求職心切,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即出糧、高薪」招聘訊息,因缺乏手語客戶服務與資訊核實渠道,誤信騙局,險遭身份盜用與金錢損失。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指,聽障人士常運用「綜合溝通法」,即同時運用手語、口語、讀唇、表情等多種溝通方式,以應付日常對話,但在網絡平台上往往無法發揮效用,因難以透過聲音或語氣判斷機構的可信度。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分享,有會員在網站報讀廉價網上課程以獲取證書,付款後才發現是騙局。亦有會員收到偽冒積分通知短訊,準備輸入信用卡資料時,幸得友人提醒而避過損失。

騙案網站比官方網站更「官方」

視障人士大多依靠讀屏軟件(screen reader)接收網上資訊,將網面上的畫面、文字轉為語音,但若網站設計不當或結構複雜,讀屏軟件便無法讀出重要內容。部份騙案網站反而設計簡單,更易被讀出,聽起來甚至比官方網站更「官方」、可信,令視障人士容易墮入陷阱。

香港復康會表示,部份肢障人士因長期病患或行動不便長留家中,日常主要依靠照顧者及網上平台接受資訊。一旦遇上網絡詐騙,若資訊未能同步,會令他們錯過求助的最佳時機。他們頻密接觸網上廣告、社交媒體推送、電郵推銷等,因此更容易受到以醫療、生活服務為名的騙局吸引。

倡推動無障礙設計、設計防騙教材

機構建議,為切合不同障別人士溝通需要,社會各持份者應推動無障礙設計,覆蓋網站、應用程式及電子服務,並建立無障礙求助渠道,協助受障人士即時解答疑似網騙問題。

另外他們主張與社福機構合作,制定針對不同障別的防騙教材與教育資源,如為聽障人士提供手語翻譯、圖像化內容與淺白文字;為視障人士提供點字、語音版本,確保資訊平等可及。@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