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香港人患有「三高」,包括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香港大學醫學院今日(26日)公布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同時患有「三高」的心腦血管病患者,10年內再次病發的風險高達七成。港大團隊利用人工智能(AI)成功研發出風險評估模型「P-CARDIAC」,透過分析龐大本地病歷數據,能精準預測病人復發風險,有助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長遠有望減輕本港沉重的醫療負擔。

根據衞生署2020至2022年度人口調查數字,本港15至84歲人口中,分別有8.5%患高血糖、29.5%患高血壓及高達51.9%患有高血脂,情況普遍。同時,本港每5宗死亡個案,便有1宗由心腦血管疾病或中風引致,其中中風更是本港第四大殺手,單在2023年已奪去超過3千人性命。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呂德威指出,「三高」會透過不同機制損害血管內壁,加速血管硬化及形成斑塊,令血管收窄,從而顯著增加冠心病、心臟衰竭等風險。他引述研究指,高血糖會令缺血性及出血性中風的風險分別大增2.3倍及1.6倍;高血脂亦會增加缺血性中風的風險。

呂德威說,評估整體心腦血管風險主要仍依賴臨床經驗,傳統評估工具多基於外國數據,所以利用本地數據配合AI而制定的精準風險評估模型,有助醫生評估及制定治療方案,並向患者傳遞風險管理訊息,包括提高對降血脂的關注。

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研發出AI風險評估模型「P-CARDIAC」,模型透過分析來自醫院管理局超過1,300萬份病人醫療紀錄,並參考逾120個風險因素,能準確預測華人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的個人化風險評分。

為驗證其成效,團隊自去年起展開名為「HEARTWISE」的大型研究,招募曾出現心腦血管事件的病人參與。截至今年8月,研究已成功招募1,248名患者,當中94%有至少一項「三高」問題,當中約四分之一患者同時罹患「三高」。

研究發現,帶有「三高」因子的患者,十年內再次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整體風險高達70%。若同時具有「三高」,風險更增至72%。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只是高血壓與高血脂的組合,復發風險同樣高達73%,顯示不同風險組合的患者,均需要個人化的疾病管理策略。

此外,研究中約一成參與者為中風康復者,他們十年內再患上包括中風在內的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更高達74%,反映他們需要更緊密的健康監控。

港大倡儘快採用新系統

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形容,研究成果標誌著AI在醫學界的重大應用價值,建議本港公私營醫療系統儘快採用P-CARDIAC,協助醫護人員預測病人嚴重病發風險,從而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讓醫療資源更有效運用。

目前,「HEARTWISE」研究仍在瑪麗、伊利沙伯、廣華、瑪嘉烈、屯門及博愛共6間公立醫院進行,以進一步驗證P-CARDIAC的成效。在相關醫院心臟科、內科或內分泌科求診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均可參與。

化名「Biu」的患者今年初因突發胸口劇痛入院,檢查後發現兩條冠狀動脈已嚴重堵塞,需即時進行俗稱「通波仔」的血管介入手術。病發後,他除了要長期服藥,生活習慣也需徹底改變。同時患有糖尿病的他,擔心病情會增加復發風險,經常感到焦慮不安。他深信,若能有如「P-CARDIAC」般的風險預測工具作參考,將能更清晰地規劃健康目標,讓自己及所珍重的家人也感到安心。@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