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擦完防曬乳後,覺得臉部刺刺癢癢、甚至有灼熱感?皮膚專科醫生提醒,最好的產品就是「擦上去沒有感覺」的產品,若使用後感到刺痛、搔癢或灼熱等不適,代表該產品正在刺激皮膚,「那種不舒服的感覺就像皮膚在尖叫,提醒你『不行,這不適合我』。」

皮膚專科醫生陳彥達在新唐人電視台《健康1+1》節目中指出,防曬產品引起刺激,不一定與產品屬性(物理性或化學性防曬)有關。現今多數防曬產品都是混合型配方,僅憑成份表難以判斷會不會過敏。造成不適的來源也不僅限於酒精,產品中的溶劑、香料或其他化學成份也可能引起刺激。

選防曬應注意哪些成份?

陳彥達指出,兩種老牌化學防曬成份阿伏苯宗(Avobezone)及氧苯酮(Oxybenzone),已知過敏機率較高,因過敏案例多,已被許多品牌逐漸淘汰。他建議選擇不含這兩種成份的防曬產品,能降低過敏風險。

物理性防曬中,常見成份是氧化鋅(Zinc Oxide),用於隔離刺激。但防曬產品中的氧化鋅必須經納米化處理,否則塗抹後會泛白。即使納米化處理後,對於膚色較深者,塗抹後仍可能出現明顯色差。

關於塗抹防曬乳,陳彥達提供以下幾項實用建議:

1.提前塗抹:出門前半小時擦防曬,讓成份均勻分布,看起來不會太白。

2.使用量:全臉建議約硬幣大小。若擔心泛白,可選用清爽型化學防曬。

3.記得脖子也要擦:避免臉部與脖子出現色差。

SPF與PA怎麼看?

在防曬邏輯上,SPF數值越高、PA加號越多,代表防護力越強。

SPF(Sun Protection Factor)的數字,代表延長皮膚被曬傷的時間,例如SPF30就表示能延長30倍的時間才會曬傷。SPF主要針對防護UVB,也就是造成曬傷的紫外線B。

至於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的加號,則代表延緩皮膚曬黑時間的能力。PA主要衡量防護UVA的效果,也就是導致曬黑的紫外線A。

不過,陳彥達提醒:「沒有任何防曬能讓人長時間曝曬仍不曬傷。」防曬僅是基本防護,仍應儘量避開強烈陽光。

值得注意的是,高防曬強度並非適用所有人。防曬系數越高,產品質地往往越厚重、黏膩;化學防曬雖較清爽,但仍須依皮膚耐受度選擇。
陳彥達建議,根據不同需求選擇系數如下:

一般上班族:僅在通勤時曬到太陽,使用SPF35即可,早上出門前與午休後各塗一次。

長時間戶外活動或工作者:如果需要在陽光下超過一小時,建議使用SPF50。

銀色防曬傘有用嗎?

不少人認為銀色塗層傘最能防曬,但陳彥達指出,銀色塗層雖可反射紫外線,不過也可能將地面反射光再反射回臉部,導致臉部更容易變黑。

撐傘主要能擋住上方的光線,大約可以阻擋75%的紫外線,效果已足夠。陳彥達認為,防曬不一定只依賴傘,還可以選擇有官方認證防曬系數(UPF)的防曬衣、防曬帽或口罩,有助於加強防護。

曬傷與皮膚癌的關聯

皮膚癌主要分為三類:鱗狀上皮細胞癌、基底細胞癌及黑色素細胞癌。前兩者惡性度較低,若能及早發現並完整切除,預後良好;黑色素細胞癌則惡性度高、進展快,早期即可能轉移。

陳彥達指出,罹患皮膚癌的風險,與一生中被曬傷的次數密切相關。研究表明,一生中曬傷頻率高與黑色素瘤和鱗狀細胞癌風險增加有關。因此,他提醒:「減少曬傷次數,不僅能延緩老化,也能有效降低患皮膚癌機率。」

另外,研究顯示高加索人種的皮膚缺乏黑色素細胞的保護,比較容易曬傷,所以皮膚癌風險較高。相反,亞洲人的黑色素活躍性還算不錯,所以曬傷的比例和次數並沒有那麼多,亞洲人的皮膚癌比例相對於高加索白人來說較低。

曬傷的處理方法

曬傷是紫外線對皮膚造成的嚴重傷害,會讓皮膚紅腫、疼痛、發熱,甚至脫皮。陳彥達表示,在沒有藥物的情況下,可以先用冰敷,幫助血管收縮,減輕紅腫。

他指出,蘆薈也是傳統上認為有效的舒緩方式,但要注意只能使用含蘆薈成份的保濕乳液或凝膠,千萬不要直接把植物裏面的稠狀物塗在皮膚上,因為裏面可能含有致敏成份,容易造成過敏。

陳彥達提醒,若嚴重曬傷時應該儘快就醫,醫生可能建議吃消炎藥或擦類固醇藥膏,幫助發炎消退、減輕疼痛,縮短不適時間。

其實防曬不應只在夏天,紫外線全年都有,只是強弱不同。即使陰天或秋冬季,也應持續基本防曬,這才是「聰明保養」的長期策略。@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