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envy)是社會主義的驅動力。它就像一種精神毒藥,誘使人們怨恨那些比自己更富有的人,即使那些擁有財富的人從未做過任何事,去傷害嫉妒他們的人。
這種怨恨往往會演變成徹頭徹尾的仇恨,吞噬那些受其毒害的人。正如蘇俄哲學家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yn,1918—2008年)所說:「我們對別人的嫉妒最終會吞噬我們自己。」
在中世紀的歐洲,憎恨富人或許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時擁有財富的是世襲君主和貴族,他們壟斷了政治權力,包括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資源。
而在當今像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或半資本主義)社會中,現實情況則截然不同。資本主義的巨額財富並非源於其所有者是世襲的、享有政治特權的階層;相反,這些巨額財富是在市場競爭中贏得的。
我承認,有不少美國人靠裙帶關係發財致富,我樂見這種令人厭惡的濫用政府權力的行為儘快減少,但是如今的巨額財富源於有遠見的創業者,他們通過提供數百萬消費者重視的產品和服務而創造了龐大財富。
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就是,許多美國人對億萬富翁表現出強烈的嫉妒,而這種嫉妒被煽動性的政客重新包裝成一種美德。正如美國當代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Thomas Sowell)所說:「嫉妒曾經被認為是七宗罪之一,後來卻以『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的新名稱成為最受推崇的美德之一。」
當我們聽到左派人士幻想將億萬富翁送上斷頭台,並且意識到他們是認真其事時,這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我們正在與野蠻行徑糾纏不清。
反對億萬富翁的群體深陷可怕的經濟無知之中。他們很可悲,不了解市場經濟的基本結構,即交易是自願的。這種交易是互惠互利的,用學術術語來說就是「正和博弈」(positive sum)。一個企業家之所以能成為億萬富翁,是因為他/她為廣大民眾創造了至少十億美元的價值。
因此,嫉妒和憎恨億萬富翁,實際上是鄙視那些為他人創造巨大價值的人。將那些為社會經濟繁榮做出最大貢獻的人妖魔化為社會敵人,這難道不是荒謬至極嗎?這不禁讓人想起美國非裔人權活動家馬爾科姆‧X(Malcolm X,1925—1965年)的名言:「嫉妒蒙蔽了人們的雙眼,使他們無法清晰思考。」
社會主義鼓吹經濟平等,這與自然和現實背道而馳。自然界不斷創造出壯麗奇妙的多樣性,賦予每個人獨特的品質、才能、特質、技能、個性等等。如果順其自然,也就是說,如果人們能夠自由地發展才能、追求目標、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並取得卓越成就,那麼社會必將從中受益匪淺。
有些人會在體育或藝術創作方面出類拔萃,這在美國的溫和社會主義者(softcore socialists,與中共初代黨魁毛澤東等強硬社會主義者不同)是可以容忍的。但當今的美國社會主義者絕對無法接受的是,有些人憑藉卓越的商品和服務能力,為他人創造巨額財富,而這些財富恰恰證明了他們在為同胞提供商品和服務、提升其生活水平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嫉妒憎惡個人的獨特性和卓越性,而社會主義者更試圖抹殺這些屬性。社會主義者認為,有些人通過提供某些東西而變得比其他人富有得多,這是一種道德上的罪惡。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這些東西對顧客的福祉來說,比傑出運動員或藝術家的娛樂表演,或者假想的平等社會的烏托邦願景,顯得更為重要。
因此,社會主義者懲罰並打壓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因為他們被指責為他人創造財富,犯下了「罪行」(crime)。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1925—2013年)有一句名言:「嫉妒的精神祇會破壞,絕不會建設。」這恰恰概括了嫉妒者的心理動態。
社會主義政府面臨的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沒有人找到「提升水平」(level up)的方法,即不知如何讓個人更有才能、更聰明、更勤奮、更有生產力。他們所能做的只是「降低水平」(level down),即阻礙、壓制並沒收那些經濟上出類拔萃者的財富。社會主義的這種經濟破壞性特徵揭示了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的一個關鍵矛盾:社會主義理論中所有社會成員平等的理念,在現實世界的實踐中被徹底顛覆。
正如英國現代左派作家佐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年)在他那部傑出的寓言小說《動物農莊》(Animal Farm,1945年)中所描述的那樣,「所有(人類)生而平等,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理論上,社會主義崇尚平等;實際上,它骨子裏卻是精英主義思想,政治領導人掌握著非凡的權力,可以沒收財富,實行專制統治,並貶低那些富裕、成功、有生產力的社會成員,打擊那些出類拔萃的人。
最近有人提議關閉紐約市學校為資優(gifted)兒童設立的項目,這便是嫉妒及其伴隨的「降級」(leveling-down)心態的又一個例證。我在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攻讀研究生時,曾選修過資優兒童教育課程,我可以作證,資優兒童需要根據他們的具體需求量身定製特殊項目,這與學習能力處於劣勢的兒童需要特殊輔導在邏輯和程度上是一樣的。
事實上,成千上萬的教師會告訴我們,最佳的教育體系應該是為每個學生量身定製課程,使其適應自身的天賦和學習方式。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非像惰性金屬塊那樣可以隨意替換的物品。在教育領域,如同在其它領域一樣,「一刀切」(one size fits all)的社會主義教條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謬論,是對人性與教育實踐相符性方面的彌天大謊。
他們取消專門為資優兒童設計的項目,給出的理由是這些項目會令大量普通的兒童產生嫉妒之情。事實上,這種做法極其短視,而且適得其反。如果學校能夠充份挖掘這些資優兒童的潛力,他們的確很有可能在進入社會後獲得高薪職業。
但是這些財富將如何獲得呢?答案依然是他們為他人提供的服務和創造的價值。無論他們是成為醫生,治癒那些缺乏足夠智力成為醫生的人;還是成為工程師,設計豐富我們生活的物理和數字基礎設施及設備;亦或是從事其它數千種高智商職業,通過為他人提供高價值的商品和服務而獲利致富。這些項目旨在最大限度開發天才兒童潛能,他們都將造福整個社會。
價值創造將會大力增強,但是由於普通人的數量遠遠超過少數天才,大部份價值將被普通人所享用。每個人都應該對人類的卓越成就心存感激,而不是嫉妒它並試圖將其抹殺。
最後,我想引用近代法蘭西帝國君主拿破侖‧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年)的一句名言:「嫉妒是自卑的體現。」我要呼籲我的美國同胞們,超越嫉妒吧。不要因為怨恨卓越和成就而讓自己陷入自卑之中。相反,要尊重、讚揚並感激個人的卓越。要知道,沒有個人的偉大,就沒有社會的偉大。
作者簡介:
馬克‧亨德里克森(Mark Hendrickson)是一位經濟學家,退休前任職於賓夕凡尼亞州格羅夫城市學院(Grove City College),目前仍然是該校信仰與自由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Faith & Freedom)的經濟與社會政策研究員。他著述頗豐,研究議題涉及美國經濟史、《聖經》中的無名氏人物、財富不平等問題和氣候變化等。
原文:Envy: The Corrosive Moral Rot at the Heart of Socialism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