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至5日,藉「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的召開,各媒體聚焦金融界巨頭對當前的投資市場環境表述,其中私募股權投資成為熱門話題之一。
據CNBC的報道稱,幾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隨著投資者要求更高的回報和更完善的公司治理,私募股權基金經理正準備迎接一波整合浪潮,這將迫使這個過度擁擠的行業進行洗牌。
KKR & Co.聯合行政總裁裴勇範(Joe Bae)周二在峰會上表示,私募股權基金數量超過麥當勞。「美國大約有14,000家麥當勞快餐店和19,000家私募股權基金。」基金績效的分化程度已達到過去十年來的最高點。他說,「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必須保持高度的紀律,專注於企業的基本面與營運價值的創造,同時改善公司的治理。」
橡樹資本管理公司聯合創始人兼聯席主席霍華德‧馬克斯(Howard Marks)在接受CNBC《中國連線》節目採訪時警告,「超低利率時代已經結束了。」他估計,本輪寬鬆周期將使美國利率降至3%~3.5%,這將「既不刺激經濟,也不限制經濟」。
嚴峻的融資環境下 會有更多「殭屍企業」
報道稱,2021年私募股權投資熱潮之後,基金績效差距進一步擴大。當時,各公司爭相部署未使用的資金,而超低利率也刺激了這個趨勢。由於私募股權公司通常會持有投資組合公司五年以上才會退出,因此在高利率環境下,許多此類投資現在更難出售或重新估值。
本周稍早,瑞典EQT行政總裁佩爾‧法蘭岑(Per Franzén)告訴《金融時報》,在目前存在的15,000多家私募股權公司中,過去七年中成功籌集到資金的僅有大約5,000家。而在未來的5到10年中,這些公司能夠籌到資金的恐怕不到一半。
法蘭岑認為,80%的私募股權公司可能淪為「殭屍企業」,由於無法籌集新資金,只能靠外部資金或低利貸維持現有投資的營運。
他表示,在下一輪融資周期中,不到100家全球多元化的公司就能佔據流入私募市場的約90%的資金。
私募資本需求量龐大 仍具發展空間
儘管這聽起來有些嚴峻,但私募股權行業的資深人士表示,整合最終將強化這一資產類別,淘汰較弱的參與者,並恢復行業的紀律。
《金融時報》的報道稱,私募資本集團CVC Capital Partners的行政總裁羅布‧盧卡斯(Rob Lucas)認為,儘管該產業面臨募資困難,但仍有可能出現資金湧入。他說,「如果你看看未來一二十年私募資本需求的真實情況,你會發現需求量龐大。」
他認為,有些公司會重獲新生。「市場確實存在新公司成立和小型公司發展壯大的空間。」
私募資本集團已將目光投向美國退休市場。今年早些時候,特朗普政府發布了一項行政命令,允許401k儲蓄計劃投資於一系列另類資產。各公司也越來越傾向將富裕人士視為新的資金來源,包括通過在公開市場上市的半流動性結構融資。
據CNBC的報道,盧卡斯在香港峰會小組討論中表示,「將會有贏家和輸家……最終一切取決於績效。」他指出,整合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實力的象徵,而非「任何形式的負面現象」。
二級市場近年來正在蓬勃發展
CNBC的報道稱,私募股權巨頭對不斷增長的資本需求和流動性回升的跡象持樂觀態度,這得益於二級基金(或稱為二級市場基金)的日益普及,這些基金從一級私募股權基金投資者手中購買股份或資產。
凱雷集團(Carlyle)行政總裁哈維‧施瓦茨(Harvey Schwartz)表示,「未來5年、10年乃至15年,我們所處產業對各種形式資本的需求只會不斷增長。」他指出,全球經濟增長和科技的轉折點正在創造新的投資機會。
施瓦茨指出,二級市場是凱雷集團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它才剛開始為整個產業創造更活躍的資本流動」。
根據iCapital的一份產業報告顯示,二級市場近年來蓬勃發展,交易量預計將從去年的1,600億美元增加到今年的2,000億美元,並可能在2029年達到3,810億美元。
儘管專家預測超低利率時代已不再可能,但隨著美聯儲上周宣布結束量化緊縮政策(自9月以來已兩度減息),相對較低的借貸成本前景將進一步改善交易融資環境。
(本文參考了金融時報和CNBC的相關報道)#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