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清淡飲食的風潮下,「少鹽」成了許多人的健康習慣,但你可能不知道,長期攝鹽不足,反而會悄悄傷害身體。本文從中醫與現代醫學的觀點出發,深入解析低鹽飲食可能帶來的六大健康危害,帶你重新認識鹽在人體中的重要角色。
低鹽飲食六危害
危害一、脾虛:消化不良、便秘易發生
從中醫觀點看,缺鹽會造成「脾虛」。中醫的「脾」是消化系統的代表,胃、胰腺、小腸、大腸都是脾的管轄範圍。如果缺鹽,會讓脾的能量不足,引起消化不良。
從西醫觀點來看,食鹽中的氯元素是合成胃酸(鹽酸,HCl)的關鍵原料;鈉離子則參與神經與肌肉的訊號傳導。若長期攝取不足,可能導致胃酸分泌減少、腸胃蠕動變慢,進而出現脹氣、消化不良、食慾低落與便秘等症狀。
危害二、腎虛:影響泌尿與生殖功能
中醫認為「鹹入腎」,所以鹽在五臟主要是影響到腎。中醫的「腎」不僅僅是解剖學上的腎臟,還包括泌尿、生殖、內分泌與骨骼系統。腎的能量分為腎陰和腎陽,腎陰如同水一樣滋潤身體,而腎陽則如同火一樣溫熱身體。當飲食過度限鹽,鹹味攝取不足,首先損傷的就是腎陽,導致「腎陽虛」,會引發下列問題:
性功能低下與生育障礙:包括性慾減退、陽痿、早洩、不孕、經期異常等。
婦科與男科問題:女性易發展為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男性則可能出現前列腺肥大。
泌尿異常:如頻尿、夜尿多,甚至排尿困難、尿量減少,顯示腎氣無力,水液代謝失調。
骨質疏鬆:中醫云「腎主骨」,腎虛無以養骨,特別是中老年人易因此增加骨折風險。
(推薦閱讀:《腎不好牙鬆髮白、腰酸膝軟?腎臟6大功能要知曉》)
低鹽飲食雖然初衷為健康,卻可能在不自覺中耗傷腎陽、損及本元,特別是體質偏寒、腎虛體質者,更應審慎評估鹽份攝取量,切勿一味盲從限鹽潮流。
危害三、慢性發炎:反覆感染與免疫力低下
腎陰陽兩虛者,體內易出現「虛火」,表現為長期反覆性發炎,例如鼻過敏、鼻竇炎、中耳炎、陰道炎、尿道炎與胃炎。此類患者常久治不癒,實為體虛導致。這裏提到的「慢性」發炎,是身體虛掉時產生的火(虛火),如果一直用消炎藥來滅火,反而會滅掉腎陽(腎火),讓身體更虛,回復力更差。
危害四、心陽虛:心悸、頭暈、乏力
根據中醫太極圖的五臟對應,腎陽為心陽之源,若在下的腎火不足,則往上供給心臟的火(能量)不足,就會出現心悸、胸悶、心跳過快等現象。
從西醫角度,鈉離子是心肌細胞產生動作電位的重要因數,缺鈉會干擾心跳的正常節律與力道,影響全身血液供應。綜述研究發現,減少鈉鹽雖然能降低血壓,但並不能降低死亡風險,尤其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風險大增。由此可見,中西醫兩者理論有相當接近的結果。
危害五、血液循環不良:血壓波動、代謝異常
當我們鹽吃得太少,血液中的鈉含量會變低,水份就會從血管跑進細胞裏,導致血管內脫水、血容量下降可達10%。這時候,血液會變得比較濃稠,旁邊的細胞還會因為水跑進去太多而腫脹,有些肥胖的人,其實就是這種情況。
限鹽之後,身體感覺危險,就會進入自救狀態,啟動交感神經、釋放壓力荷爾蒙,想辦法把鹽和水留住。這樣一來,血管收縮、心跳變快,整個人變得緊繃,甚至胰島素也會升高。
研究發現,低鈉飲食會導致膽固醇升高2.5%,三酸甘油酯升高7%。
除此之外,血液濃度太高還會導致唾液變黏、口乾舌燥;血液循環變差,皮膚乾燥、暗沉、長斑、長皺紋;頭髮容易斷、變細、甚至掉髮。
從中醫來看,這其實是氣血不暢、津液不足的表現。尤其是脾腎兩虛的人,本來循環就不好,一旦又限鹽過度,更容易出現水腫、血瘀、皮膚老化等症狀。
危害六、膀胱經氣滯:筋骨酸痛與抽筋
腎與膀胱相表裏,缺鹽造成腎虛、血液循環變差,容易反應在膀胱經上。內臟的能量運行路線就是經絡。膀胱經循行路線經過後腦、背部、腰腿與足踝。缺鹽造成經絡氣血不暢,常見症狀包括眼壓感、後頸酸痛、腰膝無力、小腿抽筋與足踝扭傷等。許多患者在補鈣無效後,發現喝一杯濃鹽水能迅速緩解抽筋,正好印證此觀察。
一天到底該吃多少鹽才算健康?
鹽是維持人體正常代謝與神經、肌肉功能不可或缺的營養成份,但過多或過少都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那麼,每天應該吃多少鹽才最理想呢?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取量不應超過2克,相當於約5克食鹽(1茶匙)。 過多的鹽攝取會增加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對於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群,控制鹽份攝取尤為重要。
然而,過度嚴格的低鹽飲食也可能導致身體電解質失衡與代償性激素分泌增加,對部份人群並非理想選擇。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2014年發表了一項對17個國家的超過十萬人的追蹤研究。經過對這些人平均3.7年追蹤,研究人員發現,鈉排泄量和人的不良心血管事件與死亡風險,呈「J形」曲線關係——也就是說,過高或過低的鈉攝取都可能增加健康風險。
研究根據鈉排泄量推測鈉攝取量,推估每日鈉攝取量在3~6克(相當於7.5~15克鹽)與最低的健康風險相關。
2015年發表在《循環研究》上的一項綜述研究認為,每日攝取鈉3~5克(相當於7.5~12.5克鹽),能避免納攝取量過高導致血壓升高,也可以避免鈉攝取量太低令身體過度分泌保留鈉的荷爾蒙。
每個人的理想鹽攝取量應依體質、活動量、環境溫度及健康狀況而定。
經常大量流汗者(如運動員、戶外工作者),可依汗液流失情況適度增加鹽份攝入。一項對美式足球運動員的研究發現,在訓練期間,球員每小時出汗流失0.64-6.7克納(1.6-16.7克鹽)。流汗損失的鈉根據個人體質以及運動的強度有很大差異,因此需要補充鹽的量也因人而異。
如何判斷鹽分是否攝取充足?
若出現以下幾種症狀,可能與長期低鹽有關:
經常頭暈、疲倦、四肢冰冷、肌肉抽筋
頻繁水腫、口乾舌燥、皮膚乾癢、頭髮掉落
性慾降低、生育能力下降、血壓異常波動
這些狀況若在補充鹽份後明顯改善,即可視為身體原本存在鈉攝取不足的情況。
若仍不確定是否缺鹽,建議可至醫療院所抽血檢查「血鈉濃度」,作為客觀依據。若檢查結果顯示血鈉偏低,則應適度增加鹽的攝取,調整飲食習慣,以維持身體的電解質平衡與整體健康。
結語
鹽非毒物,並非越少越好,關鍵在於「適量」。無論是從中醫臟腑氣血的理論,或是現代生理學的角度,鹽都扮演著維持人體功能平衡的重要角色。呼籲民眾不要盲從低鹽潮流,應依個人體質、健康狀況,適度補充天然食鹽,才是長壽養生之道。@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