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共央行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全國只有9.1%的人認為第四季度樓價會漲,這份報告被媒體披露後立即火爆網絡。但是新浪財經的原始報道被下架。

分析:居民對房地產市場的信心繼續下降

這項覆蓋全國50個城市、2萬名存戶的權威調查報告中,最具衝擊力的數據是,居民對樓價看漲的預期連續第二個季度跌破10%心理關口。與此同時,看跌人數佔比攀升至23.5%,是看漲人數的兩倍多。二季度的看跌人數佔比為21.7%。

博主「范瞼舍長」的分析文章表示,央行的上述報告說明,房地產這艘船沉沒,往救生艇上擠的人越來越多了。

過去二十年,中國人相信樓價只漲不跌。所有人的認知都定型成了:早買早享受,晚買要加錢。大家都覺得有能力就趕快上車,有點錢交首期就必須買,不買就虧。

根據中共央行的數據,2019年一季度到2025年三季度,六年多的時間,樓價預期經歷了三次暴跌。第一次是2019年三季度到2020年一季度。那時候全國很多城市樓價到了階段性高點,官方調控政策一出,市場開始冷;

第二次是自2021年二季度開始。看漲的人數持續往下掉,看跌的人數持續往上走,一直到2022年二季度,看漲和看跌的人數第一次打平。2021年是房地產市場成交規模的最高點,之後就是持續縮量;

第三次就是現在。2025年二季度居民對樓價看漲的預期直接跌破10%,三季度雖然微漲了0.2個百分點,但看跌的人數漲得更快。市場信心不是在修復,而是在繼續往下走。

該博主認為,已經持續20多年的對樓價的信仰被敲碎了。當九成人都不信樓價會漲的時候,當九成人哪怕有錢也不太願意把錢拿去買樓的時候,樓價還能漲起來?

然而在供給端,很多三四線城市的樓根本住不滿。供大於求,價格能不跌?最要命的是,年輕人不買樓了。90後、00後這代人,不少人寧可租房住,也不願意背30年按揭。因為他們看明白了:樓不是資產,是負債。買了樓,每個月要還貸,這是負債;樓老了要維修,這是負債;物業費、取暖費、稅費,全是負債。樓價還在跌,你的資產在縮水,這就是雙重打擊。

文章說,樓價預期跌破10%,它不是孤立事件,是整個社會信心問題的集中爆發。未來幾年,這個數字可能還會繼續往下掉。因為信仰一旦崩了,想重建,太難了。這不是唱衰,是在陳述事實。

博主「大偉看樓市」的文章認為,央行的這份報告的數據讓房地產市場再次迎來信心指標的「冰點時刻」。從曾經的「全民買樓熱」到如今「九成人不看漲」的轉變,這組數據背後折射的不僅是市場情緒的變化,更是中國房地產市場深層邏輯的重構。

同期調查顯示,57.4%的居民認為「就業形勢嚴峻」,就業感受指數較上季度下降2.7個百分點;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佔62.3%,而傾向於「更多消費」的比例僅為19.2%。

「大偉看樓市」的文章表示,這更值得警惕——樓價預期的低迷與居民經濟行為形成了相互強化的閉環。「買樓」已連續三個季度退出居民未來支出選擇的前五名,而在2022年之前,這一選項長期穩居前四。

網易大V:樓市告別「閉眼買漲」的黃金時代

中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3月,70個大中城市二手住宅價格指數環比下降0.61%,中國指數研究院監測的100個城市新樓均價已連續16個月環比下跌。

作為市場風向標,一線城市樓價跌幅尤為顯著:北京二手樓均價較2024年同期下跌15.3%,深圳跌幅達17.0%,2025年9月,全國100個主要城市二手樓價格出現「無一上漲」的罕見現象。

網易大V「慧眼看世界哈哈」的文章表示,央行的報告釋放的訊號之一是,樓市告別「閉眼買漲」的黃金時代。

文章提醒到:剛需族別慌,樓價不會瘋漲。三四線剛需優先選靠近地鐵、產業區的房子,避開遠郊「睡城」;賣樓族別拖:手裏有三四線非核心區的多餘房子,尤其是沒配套的老舊房,趕緊變現,這類房子越拖越不值錢。
#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