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形容人名氣很大,「一言九鼎」形容某人的話很有份量,都反映出「鼎」的份量在歷史上的不同尋常。史冊中大名鼎鼎的開朝君主和鼎有過密切交集,歷史上有些影響深遠的大事也和鼎有過緊密的關聯。試問有甚麼能媲美於鼎在中華五千年文化中的地位呢?
黃帝與鼎
中華民族的先祖軒轅黃帝(姓公孫名軒轅)降生時,掌政的神農氏已經衰微,天下諸侯爭權,互相攻伐,殘暴欺壓百姓,而神農氏已無力制止。當時,懷憂天下的公孫軒轅便開始學習武器和用兵,以征討那些不服從王命的諸侯。漸漸地各方來歸附的諸侯越來越多。
當時各族首領中以蚩尤最為凶暴,沒有人能戰勝他。他率眾作亂,不聽天命。黃帝乃召集諸侯聯軍出師,在涿鹿之野的決戰中擒殺了蚩尤。自此,所向無敵的公孫軒轅,被諸侯共尊為天子,代神農氏而有天下,即為黃帝。然而黃帝未嘗一日安逸,凡天下有不順者,輒親自出征,平定後即班師歸朝。同時他披山開道,經略四方,幾無片刻安居。
天下既平,四海歸心,萬國和睦。於是黃帝舉行封禪大典,以祭祀天地與山川鬼神。那時天下出現祥瑞之兆,並有寶鼎現跡。黃帝獲寶鼎,乃是天命所歸的徵象。他受命於天,觀察日月星象,推算天文而預知一歲中的節氣與曆法時間,為人民建立曆書,讓人民在一年中的農事與作息有所依循而不失時。
黃帝任用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等賢臣來治理人民。他勤於治世,順應天地之理,明察人事,窮究陰陽之變和生死之道。他勞心力勤耳目,努力教導人民,播種百穀種植草木,馴化鳥獸蟲蛾,節用水火資源和各種材物,有土德之瑞,受到世人尊敬。《史記·孝武本紀》記載:「黃帝作寶鼎三,像天地人。」《列仙傳》記載:「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鼎成,有龍垂鬍髯下迎帝,乃昇天。」
在黃帝的歷史故事中,鼎代表著受命於天的標誌,鼎也展現了求道登天的內涵,黃帝給中華民族後代子孫樹立了天人合一的生命之道,貫通凡俗與天界。
夏鑄九鼎
現在人們為甚麼用「一言九鼎」來形容話很有份量?鼎是古代祭祀天地最重要的禮器之一,尤其是「九鼎」規格最高,為國家最重要的禮器。「九鼎」的產生也很有來頭。
在紀元前二千年的夏朝把鼎視為祥瑞的國寶。夏朝的開國君主夏禹是顓頊帝的孫子,即黃帝的玄孫。《史記》中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以象九州。」當時天下分為九州,九州的長官——州牧貢金(青銅,為五金之一),禹就用來鑄造了九個鼎。為何造九鼎呢?九鼎象徵著天下九州,代表天下,也表徵夏朝的主權所在。
《左傳·宣三年》有類似記載,大禹治水後天下安定,天下諸侯仰其德,貢獻圖籍與金屬。九個鼎上繪製著九個州各自的山川、鬼神、珍禽異獸,使人民認識神仙與妖怪,讓其有所防備。《左思·吳都賦》詠「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表達了這個意思。
《說文解字》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就是說三足兩耳的鼎是烹煮的寶鼎,而夏禹的九鼎則能來「協承天休」,就是說九鼎這祥瑞國寶,能夠代表國家承接天賜的德澤,當時在九鼎鑄成之後,山林川澤中的螭魅蝄蜽這些妖魔鬼怪都要遠避,不敢現跡害人了。
從大禹鑄造九鼎以後,夏朝以後的商周和春秋戰國時代的各國,也都認同鼎為國家主權象徵的正統。
商王與鼎
九鼎造成之後,就成了國家的重寶,代表國家的法統,是建國立朝之所托。所以在夏朝滅亡,商湯取代天子之位時,就把九鼎從夏都遷到商都亳地。
處士伊尹名叫阿衡,他想輔助商湯成就大業,卻苦於沒有接近他的途徑。於是他想了個法子,到了商湯的未婚妻有莘氏家中當陪嫁的僕人,背著鼎俎(鼎和烹飪的器具)到了商湯家掌廚。後來伊尹藉著烹飪談論食物的滋味,寄喻治國之道,幫助商湯實踐王道;伊尹也被立為相。
傳到第22代商王小乙時,商朝歷經幾度興衰,已經疲弱了。第23位繼位的帝王是武丁,他立志要讓殷商再度興盛,但苦於沒有輔佐的賢臣。就這樣武丁沉默了三年,不輕易開口說話,國內的政務全交由冢宰處理(冢宰是百官之長,六卿之首),武丁只是靜靜觀察著民間風俗與世道的變化。
據《史記‧殷本紀》記述,有一回武丁祭祀先王成湯的第二天,一隻野雉飛來停在鼎耳上,從雞喉中發出呴呴(音hōu)的聲音。武丁見此異象,心中覺得不祥,驚懼不安。
有臣子祖己安慰他說:「王不要憂慮,應當先修政事。」
然後,他藉機勸告武丁不要僅重視祭祀,更要修德:「上天監察人間,授予人壽命有長有短,並非天故意使人夭折,而是人自斷了生命。若人不修德、又不聽勸改過,那麼上天就以壽命的長短來應其德,正其道,這是人自己招來的命運,又能奈何呢?願我王常懷敬慎之心,愛護百姓,便是順天承命。祭祀之禮不可廢,更不可離經叛道。」總體來說,就是人失德會遭天譴,失去天命的安排與賜予。
武丁聽從祖己教誨,銘記在心,秉持道德為圭臬來治國,天下百姓欣然歸心。
後來武丁在位時間達59年(約前1250年—前1192年),自己衣食樸素,唯才是舉,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國勢強盛。史上著名的第一位女將領婦好就是武丁的王后,另外還有賢臣相助,如甘盤、傅說等等,讓他如虎添翼。一位明君必然是敬天畏神的,能夠奉天承命,依循天道治政理民,並且能明察上天的警示,從而反求諸己。
周威烈王時九鼎震
商朝滅亡後,九鼎被後繼的周人遷到東都雒陽。據《後漢‧郡國誌》記載,雒陽(洛陽、雒邑、洛邑)東城門叫鼎門。當時九鼎入周朝東都時,是從東方城門進入,此門因而有「鼎門」之名。
為何九鼎被慎重地放置於雒陽呢?因為「這裏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即雒陽位於周朝天下的地理中心,象徵「中國」(君權所在),於是成了周武王理想中的都城,當然必是安置國家重器之九鼎的好地方。
周武王在世時,沒能實現營建東都的心願。周成王在豐都,命令召公營建東都雒邑,並經周公慎重重複占卜、審視,把九鼎遷入王宮,成了鎮國重寶,完成開國雄主——武王的遺願。
然而,「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史記·周本紀》)。鎮國的九鼎發生震動,預示後續有大事發生嗎?
晉國是周天子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威烈王二十三年,晉國執政的家卿韓、魏、趙三家篡奪了晉君的權力,並瓜分了晉國土地,而周威烈王非但沒有懲罰這三家亂臣賊子,竟然「命韓、魏、趙為諸侯」,冊封賊臣為諸侯。歷史學者視周威烈王「爵賊臣」的這一年就是春秋時代的結束,果然,從此以後周天子無力成為諸侯國的共主,失去天子的地位。
《史記‧孝武本紀》載:「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伏而不見。」可見鼎具有靈性,賦有奉行天意的使命,天子德衰,鼎也失去蹤影。
象徵王權的九鼎發生震動,正預示一個時代的大轉變——周天子威權旁落,國家即將大亂。由這個歷史事件再次證明國之重寶如九鼎者,絕非一般泛泛之物,九鼎作為君權的象徵,表彰共主的地位,同時也是天命的宣告,所以九鼎在歷史上表現,也展現了守護神力與靈性。
主要參考資料:《史記》#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