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如今購買人生第一棟房子的時間比以往更晚。
根據全國地產經紀協會(NAR)於11月4日發布的報告,首次置業者的平均年齡已達到歷史新高——40歲;而這類買家佔整體購屋者的比例則降至21%,創下歷史新低。相比之下,2010年首次置業者的比例接近50%。
這份年度調查涵蓋了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之間的買賣交易。報告顯示,已婚夫婦購屋者的比例下降至61%;單身女性佔21%;單身男性僅9%;未婚伴侶佔6%。
就收入而言,2024年首次置業者的家庭收入中位數降至9.4萬美元,低於2023年的9.7萬美元。這些買家中,64%原先租屋居住,22%與家人或朋友同住。
2007年以來首購族佔比減半
NAR副首席經濟學家暨研究副總裁潔西卡.勞茨(Jessica Lautz)在報告中指出:「首次置業者比例創下歷史新低,凸顯了當前樓市缺乏可負擔房源的現實後果。」
「自2007年(金融危機前)以來,首次置業者的市場佔比已縮減了一半。」勞茨表示,這一現象可能對樓市的未來帶來重大影響,因為首購族積累的房產財富較少,未來換屋頻率可能也低。
報告指出,首購族的平均頭期款比例為10%,是自198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近60%買家使用個人儲蓄支付頭期款,超過20%的買家則依靠金融資產(如股票)或家人、朋友提供的贈與或借款。
NAR執行副總裁兼首席倡議官香儂.麥甘(Shannon McGahn)表示,擁有房屋長期以來是美國人積累財富的主要方式。「如果購屋者年齡從30歲延至40歲,對一棟入門型住宅而言,可能損失約15萬美元的資產淨值。」她呼籲制定能解決「樓價可負擔危機根本原因」的政策,也就是解決「房屋供應不足」的政策。
麥甘同時主張,應推動更多屋主出售、活化閒置物業、簡化分區規範,並使建築方法現代化。
紐約
覆蓋紐約市及其郊區的哈德遜門房地產協會(Hudson Gateway Association of Realtors)主席芙勞拉.塞伊迪(Vlora Sejdi)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她的一些首購客戶甚至已經50多歲。
「人們只是開始得更晚。」她說,「很多人背負大學貸款,如果還得付房租,就很難存錢。因此他們延後結婚、生育與購屋。」
根據Realtor.com數據,紐約市獨棟住宅的中位價目前為82.5萬美元。One Key MLS數據顯示,紐約郊區的威徹斯特縣(Westchester),截至9月底中位價為99.45萬美元。
塞伊迪說,一些原本想在威徹斯特購屋的買家,最後卻改到北邊兩到三個縣購房。「在威徹斯特很難找到勞工階層能負擔的住房,樓價如今比幾年前高出三倍。」她補充,「如果人們想靠近交通樞紐,他們通常會選擇購買公寓、共管公寓或聯排別墅;但如果堅持要買獨棟房屋,就得往北找。」
她提到,有一位客戶花了一年多時間才找到既喜歡又能負擔的房子。
「購屋者也必須考慮保險與水電等月支出。」她說,「我通常會要求查看賣家過去一年的水電費,讓買方了解每月大約要花多少。」
塞伊迪認為,購屋者的目標應該是累積資產。「只要先踏出第一步,就能開始建立財富,」她說。「如果一直租房,是無法往上換屋的。」
洛杉磯
作為僅次於紐約都會區的全美第二大都會區,洛杉磯同樣出現許多年長的千禧世代首次購屋的現象。根據Realtor.com資料,該地區獨棟住宅中位價約為120萬美元。
洛杉磯房地產協會(Los Angeles Association of Realtors)主席安妮.羅素(Anne Russell)向《大紀元時報》表示,高樓價、高貸款利率與過時的資本利得稅制度正在壓縮首次購屋族群。「樓價漲得太誇張,但那些從1997年沿用至今的資本利得稅法讓許多潛在賣家不願搬家,」她說。
全國地產經紀協會6月報告,根據1997年頒布的現行稅法,若屋主出售主要居所,單身申報者可免除最高25萬美元的資本利得稅,夫妻聯合申報者可免除最高50萬美元。
國會正在審議一項跨黨派的「市場更多住房法案」(More Homes on the Market Act),擬將免稅額提高一倍——單身者50萬美元,夫妻聯合100萬美元。超出免稅額的利潤將依應稅所得按0%至20%的長期資本利得稅率徵稅。
羅素表示,該法案通過有助釋放房源,並能解除民眾賣屋的稅務障礙。「我現在一個人住在五房住宅,只因為不想繳上千美元的資本利得稅。」她於1988年以35.9萬美元購得該房,如今市值約350萬美元。
「遺產規劃師常告訴年長客戶不要賣樓,這樣過世後房產可以直接傳給繼承人。」她解釋,「現在你會看到許多人繼續住在大房子裏,搬到一樓睡房、進行必要的翻修,好讓自己能繼續住下去。」
羅素說:「高房租讓人難以存錢,結果年輕人根本買不起房。即使是入門住宅,如今也超過100萬美元,而且常被開發商先搶走。」
根據RentCafe的數據,洛杉磯一間725平方呎、一睡房公寓的平均月租為2,762美元。
芝加哥
芝加哥地產經紀協會(Chicago Association of Realtors)主席盧塔洛.麥基(Lutalo McGee)說,作為全美第三大都會區。芝加哥市的中心區獨棟住宅的中位掛牌價為49.9萬美元,周邊地區則為35.4萬美元。
作為Ani Real Estate公司經理人兼業主,麥基同意,近幾年首購族的年齡普遍高於以往。
「最大挑戰是幫助人們找到符合預期的房子。」他告訴《大紀元時報》,「他們通常都獲得貸款預核准,但考慮樓價、稅金與保險後,往往發現買不起原本想要的房子。」
買家與賣家
NAR發現,再度購屋者的年齡中位數如今達62歲,其中30%為全額現金買家。整體而言,購屋者的年齡中位數為59歲,僅24%的家庭有18歲以下子女,創歷史新低。
所有買家中,14%購買了多代同堂住宅,低於2024年的17%。其中超過41%的買家表示,主要原因是照顧年邁父母,29%是為了節省開支,僅27%表示是因成年子女搬回家而購買此類房屋。
在賣家方面,出售前屋主的居住年限中位數上升至11年,創歷史新高。半數受訪賣家表示購買了較新的房屋,34%則是因為想換更大的房子。
未來解決方案
賓夕凡尼亞州Hearthfire Holdings共同創辦人暨行政總裁瑟吉歐.阿爾托馬雷(Sergio Altomare)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多項因素導致美國人延後購屋決定。「樓價升幅快於收入增長、生活成本上升導致債務增加,以及機構性購屋行為減少市場上的可售房源,都是主因。」他說。
阿爾托馬雷指出,保險、水電、雜貨、外食等日常開銷讓家庭可儲蓄的金額越來越少。「再加上每月信用卡債務,就像一列失控的火車,越來越多家庭無法存下足夠的首期款。」他說。
許多單身人士與夫妻如今都是「月光族」,他說:「這讓一些千禧世代與Z世代延後結婚、生育與購屋。」
今年,機構性購屋也顯著上升,進一步加劇了獨棟住宅市場的競爭。根據Batchdata於9月發布的報告,2025年第2季所有成交獨棟住宅中,33%由房地產投資者購買。這些投資者通常會翻修後再出租。
阿爾托馬雷建議人們善加規劃以改善財務狀況,他說:「需要制定個人儲蓄目標,提高理財能力,以了解東西的真實成本。即使是訂閱有線電視頻道、雜誌等小額支出,每月加起來也是不小的開支。」#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