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庫的政策研究報告指,普遍退休人士不夠錢生活,並難維持積極情緒,幸福感和健康狀況均走下坡,建議政府應加強私營服務提供者的角色。

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透過綜述本港大型樣本研究、與社區中心退休人士進行焦點小組訪談及與非社區中心退休人士進行單獨訪問舉行。報告發現,受訪退休人士中普遍存在難以維持積極情緒、財務穩定性不足,以及照顧者責任沉重三大問題。

研究引用香港智齡生活2021年的調查,有50%受訪者表示超過一半時間感到沒有活力。富達環球2010年的退休調查顯示,69%住戶退休準備不足,未來將缺乏資金應付退休後的預計開支。香港聖公會2024年的照顧者「自我關顧程度」問卷調查則顯示,八成照顧者為60歲及以上,其中有52%指其個人時間不足或完全缺乏。

基金在審視文獻及與退休人士訪談後,發現受經濟不穩、子女移民等影響,普遍受訪者難以維持積極情緒、財務穩定性不足等。然而,受訪者普遍反映,政府現有措施聚焦基礎層面,且僅針對特定群體需求,未能切合本港多元退休族群的實際興趣。

報告形容,現行政策往往傾向於回應問題(例如院舍床位不足)或熱門議題(例如銀髮經濟),而非透過規劃長遠願景,為未來退休人士或將面臨的挑戰提前部署。

報告又指,日本推動銀髮經濟的策略值得香港借鏡,香港可策略性地從識別特定服務和產業範疇入手,引進私營機構的創新力量,逐步建立私營市場參與為基礎,長遠形成市場驅動的退休支援網絡。

香港亦應制定策略,發展長期護理的相關金融工具,如發展專項保險產品與儲蓄計劃,以增強銀髮經濟的可持續性與活力,向退休人士提供紮實財政基礎,從而推動他們追求更高質素的生活。

就荷蘭的經驗,報告建議香港可考慮提升自願性支柱中現行的退休財務保障計劃參與度以擴大保障範圍,如「退休三寶」。亦可設立類似於荷蘭國家基本退休金的全港性強制供款,且由政府管理的退休金計劃,為全民提供更穩健安全網。亦可考慮按收入調整供款比例、按年齡調整投資策略,並根據本港人口趨勢定期檢視合資格提取退休金年齡。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表示,本港安老服務主要依賴政府及受資助機構提供。但在人口高齡化的挑戰下,也為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帶來壓力。隨著65歲及以上人口的教育水平持續提升,退休人士對服務的期望日趨多元,對基本保障也有更高的追求。以市場化方式回應退休人士的多元需求,將是本港應對高齡化趨勢的關鍵方向。

基金表示上述報告主要收集意見,明年第二及第三季會有提出建議的報告。@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