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想吃飯糰,我到附近的專賣店選購。走進排隊的名店,人來人往、絡繹不絕,熱鬧非凡。紫米加五穀米做外皮,包裹著5至6種餡料,捏成大大的一糰,份量十足。沒想到,老人家並不喜歡,她鍾情的是純粹、傳統的古早味!
據探究,飯糰源自日本大約兩千年前的彌生時代或古墳時代,最初是將米飯壓實成糰易於攜帶。傳統本土飯糰的由來,主要是日治時期為了方便礦工隨身食用,而發展出的竹葉飯糰,透著一股淡淡清香,別具風味。
後來,受到江浙移民的影響,將糯米包入油條、肉鬆、榨菜等配料,成為一種流行早餐。現代版的配料則多達數十種,有人戲稱:這簡直就是「飯糰自助餐」等級。攤位上有各式各樣做法的蛋、肉、菜以及其他品項,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新式飯糰,不拘一格、打破常規,靈活的創意與巧思,顯露出獨特的想法和成果,令人眼界大開、驚詫不已。然而,母親珍視的古早味,重要的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對往日時光的記憶以及眷戀。它不僅僅是食物的傳統風味,更是一種情感與過去的連結。
在早期化工食品產業不發達的年代,許多古早味食物以簡單的素材和純手工製作,代表了「真材實料」、「口味正宗」的意涵。而且,在物資缺乏、經濟拮据的生活中,以尋常的食材料理出溫馨的滋味,能夠撫慰奔波勞碌、疲憊不堪的心靈,為隔天提供能量與激勵。
品嚐簡單、樸實的飯糰,將如今的現世安穩與往日的勞碌奔波對照起來,讓人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而享用豐富、奢華的傳統囍餅,則是艱辛歲月裏的一大盛事,它為人們帶來了莫大的希望與歡愉。此外,還有很多舊時的日常或年節食品,也極具異曲同工之妙!
其實,傳統食物,蘊涵的不只烹調的元素或技法,它們還是記憶的符號與依託。所以,古早味,不只是視覺上的感受或者舌尖上的體驗,也負載著濃厚的懷念之情。由此可知,人們依依難捨的不只是早前的餐飲,更多的是那些瑣瑣碎碎、深深淺淺已然飛逝的日子。#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