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在《中國銀行業監測系列報告2025》中指出,大陸銀行業與宏觀經濟密切相關,兩者的聯動關係對理解大陸的結構性挑戰至關重要。報告分析銀行數據反映的經濟走勢,並探討銀行在收入結構與宏觀環境下所面臨的壓力。
信貸放緩 顯示消費信心疲弱
報告指,雖然政府推出措施穩定經濟,但消費者信心改善有限。自2015年以來,大陸家庭持續增加儲蓄、減少投資,家庭信貸增長放緩,反映借貸意願低迷。房地產政策雖有放寬,但按揭與開發貸款增長仍疲弱,房地產投資預料僅呈「L形復甦」。為支撐增長,大陸在減息同時亦需維持銀行盈利穩定。銀行成為吸納財政赤字的重要渠道,透過購買低收益、長期債券以降低地方融資平台(LGFV)融資成本。
盈利受壓 投資收益成關鍵支撐
Natixis預期銀行淨息差將由2024年的1.52%微降至2025年的1.49%。儘管政府債券推動資產增長,但資產回報率依然偏低。基準利率下降及貸款重定價令銀行利息收入減少,唯自營投資收益及較低資金成本成為緩衝。債券價格上升帶動其他綜合收益(OCI)未實現利潤於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增加約2.6倍,佔銀行淨收入兩成,為未來盈利釋放提供空間。
資產質素與資本需求壓力加劇
報告警告,2026年起銀行資產質素與資本需求將面臨更大壓力。名義不良貸款比率(含關注及不良貸款)料由2022年的3.88%降至2025年的3.66%,但若計入核銷與重組貸款,實際比率升至4.83%。家庭與中小企貸款快速增長,可能進一步惡化資產質素。家庭不良貸款比率自2022年的0.9%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1.33%,非按揭類貸款接近2%。
承擔政策任務 銀行盈利續受擠壓
儘管盈利下滑,大陸銀行資本充足率仍改善,主要因監管新規、地方債務置換及政府注資。2024年風險加權資產佔比由62%降至60%,整體資本充足率提升23個基點。報告預期未來兩年仍會有類似支持,但銀行內部造血能力不足問題未解決。
Natixis指出,銀行將在盈利被壓縮情況下承擔更多政策任務,政府料繼續透過降成本、注資及流動性支持維持微幅正增長,但銀行長期盈利能力仍面臨下行風險。@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