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轉載一篇刊於《中華世界通訊》的文章《為何歐洲企業在中國失去光彩?》指出,近期舉行的中歐峰會,適逢雙方建交50周年,為這段歷史悠久且錯綜複雜的夥伴關係劃下重要一筆。然而,在外交禮儀背後,對於在華營運的歐洲及其它外資企業而言,這更是必須面對現實、重新審視策略與預期的關鍵時刻。
該篇文章指, 2025年歐洲企業信心跌至谷底已是事實,許多公司坦言「進退維谷」,面對一連串新挑戰,甚至質疑其長遠戰略的可行性。究竟是甚麼導致這波信心急劇下滑?
表面看來,大陸仍具吸引力:市場規模空前龐大,並成功從「世界工廠」轉型為創新重鎮,全球製造份額不斷上升。科技、基建及本地市場的成熟度迅速提升,令大陸成為全球供應鏈及科技網絡的核心節點。
在此背景下,歐洲企業在華策略亦隨之演變,從早期的「低成本製造、出口為主」,轉向「大陸為大陸」的本地化經營模式,並借助中國強勁的創新驅動,提升自身競爭力。
不過,即使擁有這些優勢,包括歐企在內的跨國企業,如今在大陸的利潤已不如過往,「進駐大陸」不再等同於保證增長或盈利。這一轉變主要來自三方面因素:大陸經濟、監管政策,以及地緣政治影響,其中尤以經濟因素為關鍵。
目前,歐企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本地需求疲弱,以及日益激烈的本土競爭。其次是監管環境收緊,尤其在半導體與數據等被視為戰略領域的行業中,政府干預加劇。相比之下,歐盟推動的「去風險化」政策,根據調查顯示,對企業實際影響較小。
許多歐洲企業形容自己「卡在」大陸市場,盈利雖然下滑,但仍不足以構成全面撤出的理據。形成這種觀望態度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令企業對是否在大陸加碼投資或減少投入舉棋不定;二是歐洲本身市場缺乏吸引力,企業傾向暫時留守大陸,採取靜觀其變的策略。
歐洲企業應採取何種策略仍未明朗。首先,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在大陸「輕鬆進場、迅速獲利」的黃金時代已告一段落。儘管印度、印尼等新興市場仍存在高速增長潛力,大陸如今已是成熟市場,只有真正具備深厚本地經驗與良好政府關係的企業,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更重要的是,大陸已將其對全球供應鏈的控制視為一種經濟與政治槓桿,這意味著即使是表現優秀的外企,也必須實行多元化布局,以減少過度依賴所帶來的潛在風險。該文章根據歐盟商會的調查指,越來越多歐洲企業正將東南亞新興市場視為分散大陸業務風險的替代選項。
總括而言,歐洲企業在大陸的角色與經營策略正在轉變,反映出全球商業格局、地緣政治及經濟現實的變遷。大陸已蛻變為一個需求放緩、競爭激烈的成熟市場,歐企要在其中獲利,遠不如以往容易。
對歐盟政策制定者而言,理解這一轉變至關重要。在保障歐洲自身利益與促進市場開放之間,須小心拿捏分寸,避免不必要地激怒中國,維持可持續的互動與合作。對大陸而言,若要在當前全球不確定性下保持對外資的吸引力,則須致力提供穩定、透明、公平的政策環境。過度限制或政治干預,恐令外資選擇「暫停」甚至「撤離」,最終損害本地創新與經濟活力。
Natixis指出,未來50年的中歐關係,將不僅取決於政府如何處理地緣政治風險,也仰賴企業是否能靈活適應當前現實。@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