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與胰腺癌的潛在連結
科學家發現,口腔中存在特定細菌群落的人,其罹患胰腺癌的風險可能提高三倍。
該研究發表於《美國醫學會腫瘤學》(JAMA Oncology),分析了來自兩項大型流行病學研究中12萬名參與者的唾液樣本,追蹤約九年。期間共有445人被診斷為胰腺癌。
研究團隊透過微生物組掃瞄,發現 21 種與胰腺癌相關的細菌物種(8 種與較低風險相關,13 種與較高風險相關)。
此外,團隊開發了一項納入 27 種微生物的風險預測模型,結果顯示:風險評分每上升一單位,罹癌風險增加三倍。
在高風險菌群中,有三種與牙周病相關的病原體最具代表性。
研究還指出,念珠菌屬真菌(Candida tropicalis、Candida albicans)也與更高癌症風險相關,尤其在吸煙者中更為明顯。
細菌如何影響胰腺與致病機制
口腔外科醫師撒迪厄斯·康奈利(Thaddeus Connelly)解釋,有害細菌不會僅停留在口腔內,它們可透過血液循環或腸道途徑傳播,對遠端器官造成影響。
慢性炎症:當口腔微生物平衡被破壞,有害菌會損傷牙齦與骨骼,導致慢性炎症。長期的炎症分子釋放,會讓其他組織持續處於「警報狀態」,促進心臟病、糖尿病、脂肪肝及癌症的發展。
細菌轉移:牙周病或牙齦發炎時,細菌可在刷牙、咀嚼等日常行為中滲入微血管,進入血液並可能通過腸道抵達胰腺,引發炎症反應與細胞損傷。
多重疾病的共同微生物
與胰腺癌風險增加相關的微生物,也與其它疾病有關:
.牙齦卟啉單胞菌(P. gingivalis):牙周病的主要細菌,與心血管疾病、關節炎甚至阿茲海默症有關。
.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與炎症性腸病(IBD)和結直腸癌的發展有關。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與多種癌症的風險增加相關。
保持口腔衛生的預防策略
研究雖未證明因果關係,但強調良好口腔衛生是關鍵防護。
.機械清潔:刷牙與使用牙線是去除牙菌斑、阻止有害菌繁殖的最基本方式。成熟牙菌斑容易成為 具核梭桿菌 和 牙齦卟啉單胞菌 的滋生環境。
.選擇合適產品:康奈利建議選用含玻尿酸及黏膜附著成份(如普魯蘭多醣、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科學配方漱口水,可形成物理屏障減少牙菌斑附著。
.清潔舌面:研究指出,清潔舌頭能有效維持微生物平衡,減少有害菌積聚。
生活方式如何改變口腔菌相
英國紐卡素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口腔健康學科負責人迪利普·夏爾馬(Dileep Sharma) 教授表示,生活方式對口腔微生物組有重大影響:
飲食調整:增加富含纖維、多酚及 Omega-3 的食物攝取,減少糖與精製碳水,有助維持口腔菌群平衡並降低炎症。
其它建議:戒煙、服用益生菌及攝取發酵食品(如乳酪、芝士)都有助改善口腔微生態。
這項研究傳達的核心訊息是:照顧好口腔健康,即是守護全身健康。
保持牙齒清潔、戒煙、均衡飲食,不僅能預防牙周病,還可能在無形中降低癌症與慢性疾病的風險。
作者簡介:瑞秋·安·梅萊格里托(Rachel Ann T. Melegrito)在從事寫作之前,曾擔任職能治療師,專注於神經系統相關病例。她也曾教授大學基礎科學與職能治療相關課程。她於2019年獲得兒童發展與教育的碩士學位。自2020年以來,她為多家出版物與品牌撰寫了大量與健康相關的內容。
原文 27 Microbes Linked to Pancreatic Cancer, Major Study Finds 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向每位救援者致敬
願香港人彼此扶持走過黑暗
--------------------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