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季度數據顯示,中國商業銀行淨息差企穩至1.42%,但不良貸款餘額升至3.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不良率達1.52%。在息差收窄與資產質量惡化的雙重壓力下,非顯性風險正在累積。其中,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與中小銀行高風險敞口是主要構成因素。專家揭示,中國銀行業正面臨「收益端收縮、風險端承壓」困局,一旦多點爆發,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
息差企穩難掩隱憂 壞賬攀升拉響警報
中國金融監管總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淨息差為1.42%,環比保持穩定,終結此前持續收窄態勢。
銀行淨息差是指銀行的淨利息收入與其全部生息資產的比值,是衡量銀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息差越大,銀行越賺錢。
然而,資產質量指標呈現惡化趨勢。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達3.5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88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52%,較上季末微升0.03個百分點。
分機構類型來看,城商行、農商行、民營銀行不良貸款率分別上升0.08、0.05、0.08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指潛在風險較高的貸款)佔比升至2.20%,環比上升0.03個百分點。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降至207.15%,較上半年末下降4.82個百分點。
息差無法覆蓋壞賬風險 銀行陷入經營困境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商業銀行淨息差1.42%已接近歷史低點和經營極限,而不良貸款率達到1.52%。他指出:「息差已無法覆蓋壞賬率,銀行所有經營都處在高度風險狀態。」
王赫進一步表示,中國六大國有銀行的財務報表與真實經營狀況存在差距,「六大行的經營現金流其實都已經趨於枯竭,今年上半年已出現負數」。他認為,銀行對取款進行嚴格審查的普遍現象,表明現金流緊張。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孫國祥告訴《大紀元》,中國銀行體系正同時承受三重壓力:一是貸款收益被壓縮導致盈利能力減弱;二是資產質量邊際惡化,房地產與小微貸款風險累積;三是地方政府與中小銀行風險暴露,中小銀行對地方平台及房地產的貸款敞口偏高。
孫國祥總結道:「中國銀行體系正遭遇收益下降、風險上升的雙重擠壓,資本補充與風險消化能力都受到考驗。」
貸款利率觸及底線 利潤空間壓縮至極限
根據《第一財經》援引數據顯示,2025年10月份,企業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1%,較上年同期低約40個基點;個人住房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同樣為3.1%,較上年同期低約8個基點。
興業研究分析稱,銀行貸款的經營成本主要包括資金成本、信用成本和管理成本。如果貸款利率不能覆蓋上述成本,銀行新發放貸款將造成虧損,並對資本金形成侵蝕。
當前貸款利率已觸碰底線,這一局面由三重因素構築:存款成本下降速度相對加快、個人貸款不良率持續上升、管理成本維持歷史較低水平。
興業研究測算顯示,2024年12月按揭利率降至3.09%,與經營成本出現倒掛,隨後央行加強按揭利率定價監管;2025年9月個人按揭和企業貸款利率分別為3.06%和3.14%,僅略高於對應經營成本線。
銀行業結構分化態勢持續加劇。三季度末,國有大行資產總額同比增速10.0%,明顯高於銀行業平均水平,是股份行4.7%增速的兩倍多;國有大行資產佔比達43.9%,較上年同期上升1.2個百分點。股份行及中小銀行市場份額持續下降。
房地產、地方債、中小銀行風險鏈條交織
基於上述數據,王赫分析了銀行業風險的三大核心領域及其關聯性。他指出,房地產、中小金融機構和地方債務三者相互貫穿:「過去大量資金都投在房地產上,銀行給了大量貸款。房地產泡沫破裂後,使這些以房地產為標的資金鏈條變得非常危險。」
關於地方融資平台與銀行的風險傳導,王赫表示:「地方融資平台發行的債券由地方銀行、中小銀行和國有銀行購買。如果平台還不了帳,不光自己要垮台,還要把買債的銀行機構全部拖進來,形成連鎖反應。」
王赫指出,中央僅承認14萬億地方隱性債務,但實際債務規模至少在50萬~60萬億以上,「剩下的幾十萬億中央不承認,地方根本扛不了」。
針對中小銀行整合舉措,王赫認為單純合併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他表示,化債的關鍵在於金融機構能否良性經營、健康循環,若中小銀行缺乏商業可持續性,整合措施將難以奏效。
孫國祥則從機制層面分析了風險傳導的連鎖效應。他指出,地方政府財政惡化特別是土地收入崩塌,會使融資平台償債能力下降,「平台公司一旦出現違約或大規模展期,銀行端資產質量就會惡化,進而促使銀行收縮信貸,影響實體經濟與企業投資」。這種「地方財政—平台債務—銀行資產—信貸收縮」的循環容易形成反覆強化效應。
顯隱風險疊加 系統性危機隱患加劇
孫國祥將當前風險劃分為顯性與非顯性兩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與中小銀行高敞口屬於非顯性風險,其規模大且訊息不透明,一旦暴露會突然放大市場恐慌;銀行盈利下滑與不良資產上升則是顯性風險,已可從財報與官方數據中觀察到拐點。
孫國祥表示:「兩類風險相互疊加,使銀行更難吸收壞賬,地方財政又更依賴借新還舊,形成負向循環。」他強調,非顯性風險提供爆點,顯性風險提供引爆條件,兩者共同決定金融脆弱性高度。
王赫對系統性風險爆發的觸發機制進行了分析。自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防範金融風險以來,當局「只能說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沒有說已經把金融風險排除掉」,實際上是「儘量掩蓋住,把它往後推」。
關於風險爆發的時點,王赫認為關鍵在於是否出現多點同步爆發,「如果各地都爆發類似情況,同時聚連起來,風險就會迅速蔓延,政府就壓不住」。他以2022年河南村鎮銀行存戶取款事件為例,「這個問題並沒有發生連鎖反應,是有了苗頭後迅速把表面隱患強行壓下去」。
王赫警告:「如果全國很多地方同時都爆發類似問題,當局應接不暇,這時候就等於系統性金融危機爆發。」
兩位專家一致認為,中國銀行業正處於關鍵風險期。儘管監管部門持續採取措施防範風險,但在息差收窄、資產質量惡化和隱性債務高企的多重壓力下,系統性風險隱患仍在累積。專家呼籲加強資訊透明度和風險監測,以防範危機爆發。#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