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颱風「山竹」過後的香港,從市區到郊區均現災情,塌樹處處,建築物受損,海岸線充斥著各類垃圾,網絡上流傳著各區的受災圖片,牽動著港人的心。秉著「自己家園自己救」的理念,有不少熱心市民自發前往受災地區擔任義工,自備救災工具,放棄假日的休閒時光,一手一腳幫助清理風災垃圾,疏通道路,盡自己一分綿力,助這片自己深愛的土地盡快恢復活力。

三個星期前狂風怒哮、濁浪排空的一幕幕依然歷歷在目。超強颱風「山竹」給香港帶來的破壞力更甚於1962年的「溫黛」,香港市區及郊區的各類設施、樹木都有一定的損毀,市區的將軍澳、杏花邨一片澤國;除了大眾持續關注的新界元朗、大澳漁村一帶外,今次更添偏遠的離島如蒲台島、吉澳、鴨洲等地的嚴重災情,不少房屋倒塌,海水倒灌並有大量泥沙湧入民居,村民經濟損失慘重;郊野公園及世界地質公園的遠足徑塌樹處處;海灘上遍佈垃圾⋯⋯

面對風災對家園帶來的損毀,再次喚醒了香港人心中的「獅子山精神」。有熱心市民在社交媒體上建立群組,短短十幾日便凝聚了千人之力,深入重災區擔任義工,助村民攜手重建家園;亦有不少義工團體在風災後發起特別行動,深入郊野公園及海灘,幫助開闢道路並清理垃圾,補充政府覆蓋不到的地方,盡自己所能提供援助。義工們從互不相識到成為朋友,將汗水揮灑在山海間,留下守望相助的感動。不少義工分享,參與清理活動雖然辛苦,但內心充滿了感恩,也盼港人能將這份互助精神一直流傳下去。

受風災影響的地區位置圖。(大紀元製圖)
受風災影響的地區位置圖。(大紀元製圖)

城市篇——正能量滿滿

「山竹颱風 義工招募」FB群組召集人黎雅雯(Amanda)。(陳仲明/大紀元)
「山竹颱風 義工招募」FB群組召集人黎雅雯(Amanda)。(陳仲明/大紀元)

相信不少人對於「山竹」颱風對港島杏花邨的破壞印象深刻,風暴過後,屋苑內到處都是泥濘和被海水沖上岸的垃圾。「山竹颱風 義工招募」召集人黎雅雯(Amanda)在發起救災群組後,自己也親力親為,在颱風過後的第一日夜晚就前往杏花邨幫忙做義工。

「我一去到的時候就感覺很誇張,花叢、草叢、地上,全部都是發泡膠,甚至很多牽連垃圾,很臭。」她和二十幾名義工一起幫助清理垃圾。令她感動的是路人見到他們努力的樣子,也受到感染,加入隊伍一起幫助清理。

她分享:「我見到每一個義工都很互相合作,守望相助,互助互勉,大家很齊心、分工合作。每一個走過的義工都會喊一聲:『加油!辛苦了!』我覺得很有正能量,很有愛。」

石名皓同學在網上發起義工行動,短時間內已獲不少網民嚮應。(陳仲明/大紀元)
石名皓同學在網上發起義工行動,短時間內已獲不少網民嚮應。(陳仲明/大紀元)

將軍澳也是受災嚴重的地區之一,颱風過後處處都是塌樹及被砸爛的招牌,將軍澳海濱公園的行人路及單車徑路面嚴重損毀,隧道被水淹後滿地沙石,地上的磚頭四散,急需清理。家住將軍澳的15歲中四學生石名皓,9月17日風災翌日在Facebook群組「將軍澳」上發起清理將軍澳南海傍行動,獲多人支持嚮應,所開設的WhatsApp群組,250多人的名額在短時間內已經爆滿,一眾市民當日下午前往海傍行人徑清理被海水沖散的磚塊。

石名皓說:「今次反應很熱烈,我沒有想到這麼(熱烈),好似人間有愛,大家團結一致地收拾好整個將軍澳。」除了石同學的自發行動外,亦有多個同類組織,自發到將軍澳海濱長廊清理環境。不少熱心市民連日自發到場清理泥沙,有熱心人士為義工送水,另有食肆老闆預備了100份飯盒免費提供給義工作為午餐,為他們加油打氣。歷經7小時,義工們終於開闢出一條可供救護車進入的道路,並於一周內打通整條海濱長廊,有網民隨後更發起將軍澳海濱長廊開通步行活動,感謝有份提供協助的義工們。

將軍澳海濱長廊受颱風山竹破壞嚴重。(陳仲明/大紀元)
將軍澳海濱長廊受颱風山竹破壞嚴重。(陳仲明/大紀元)

義工自發組織行動,前往將軍澳海濱長廊協助清理。(陳仲明/大紀元)
義工自發組織行動,前往將軍澳海濱長廊協助清理。(陳仲明/大紀元)

村落篇——守望相助暖人心

吉澳漁民村在山竹襲港期間受到重創,大量垃圾在打風後三周仍堆積在村前空地。小圖為吉澳漁民村前空地的原來面貌。(大圖:Kato Chan/「吉澳人。吉澳事」FB群組;小圖:陳仲明/大紀元)
吉澳漁民村在山竹襲港期間受到重創,大量垃圾在打風後三周仍堆積在村前空地。小圖為吉澳漁民村前空地的原來面貌。(大圖:Kato Chan/「吉澳人。吉澳事」FB群組;小圖:陳仲明/大紀元)

沿海或小島的一些村落在「山竹」的肆虐下深受重創,村民十分感激大批義工利用假日時間前往幫忙,才讓村落迅速恢復。

在新界東北的鴨洲,島上四處頹垣敗瓦。村民何先生說,當颱風過後返回家園時,感到不知所措,他未曾見過風浪威力如此之大,可將大量砂石捲起,隨同海水一起湧入沿岸民居,屋內所有家具都被浸壞,門窗破裂,窗口冷氣機更被大浪捲走。

Ivan Lam在颱風後四次帶領義工團隊入鴨洲支援村民。(陳仲明/大紀元)
Ivan Lam在颱風後四次帶領義工團隊入鴨洲支援村民。(陳仲明/大紀元)

聽聞鴨洲災情,熱心市民Ivan Lam主動擔任鴨洲義工團的聯絡人,利用周末時間,四次帶領義工團隊入鴨洲,限額40名的義工團平均出席率達95%以上。鴨洲路途遙遠,往返需要三個小時;因受到船期所限,義工們每次需要在最炎熱的中午工作約四個小時,頂著炎炎烈日幫助村民移走屋內堆高的砂石,清通被沙掩埋的水渠。

鴨洲村長陳啟昇十分感激義工的協助,他非常感慨地說:「真的很感謝,如果沒有他們,靠我們自己幾時才能搞得掂?」村民何生也表示:「香港人,一有患難,個個都幫手的,很感激!」

義工參與自發行動到鴨洲,協助村民清理砂石垃圾。(陳仲明/大紀元)
義工參與自發行動到鴨洲,協助村民清理砂石垃圾。(陳仲明/大紀元)

獅子會中學師生在上周六前往鴨洲、吉澳,協助村民清理海灘。(陳仲明/大紀元)
獅子會中學師生在上周六前往鴨洲、吉澳,協助村民清理海灘。(陳仲明/大紀元)

除了鴨洲之外,還有不少離島村落遭遇嚴重災情,如吉澳、東平洲、蒲台島、東龍島等均遭到破壞,義工們依然堅持自備物資,在空餘時間不辭勞苦前往偏遠小島支援。

在災情嚴重的吉澳漁民村,村民陳太表示,在打風後第二日回家,眼見熟悉的家園變成頹垣敗瓦,家中的門窗均被風打破、所有的家具及電器均被水浸壞,廚房破爛,房屋周邊均堆滿了各種破爛的雜物,村民們欲哭無淚。

吉澳漁民村在山竹襲港期間受到重創,海邊一度堆滿大量垃圾。小圖為吉澳漁民村海邊的原來面貌。(大圖:Kato Chan/「吉澳人。吉澳事」FB群組;小圖:陳仲明/大紀元)
吉澳漁民村在山竹襲港期間受到重創,海邊一度堆滿大量垃圾。小圖為吉澳漁民村海邊的原來面貌。(大圖:Kato Chan/「吉澳人。吉澳事」FB群組;小圖:陳仲明/大紀元)

吉澳漁民村在水浸後,地上鋪滿大量砂石(右)。左圖為吉澳漁民村的原來面貌。(右圖:Kitty Ho/「吉澳人。吉澳事」FB群組;左圖:陳仲明/大紀元)
吉澳漁民村在水浸後,地上鋪滿大量砂石(右)。左圖為吉澳漁民村的原來面貌。(右圖:Kitty Ho/「吉澳人。吉澳事」FB群組;左圖:陳仲明/大紀元)

吉澳漁民村在山竹襲港期間受到重創,大量垃圾在打風後三周仍堆積在村前空地。(陳仲明/大紀元)
吉澳漁民村在山竹襲港期間受到重創,大量垃圾在打風後三周仍堆積在村前空地。(陳仲明/大紀元)

陳太談及,得知災情後,許多義工前往幫忙清理垃圾,政府也及時提供支援,受訪中她三次提及,若沒有義工前往,村民「一年都做不完」。雖然風災無情,但人間有義,她十分感激義工們的支持。還有義工分享,在風災後的周末,百二人的義工團前來協助善後工作,村長更宣佈會把這個義舉立入吉澳村公所的史冊內。

東平洲也是重災區之一,早前位於碼頭附近的一間海景士多店遭旁邊百年大樹壓毀店頂及電纜,只有水警曾到場圍封現場。店主殷伯求助無門,無奈下寫大字報求援。他的請求一呼百應,熱心義工們紛紛前往協助,壓毀殷伯士多店頂的樹幹已被移走。殷伯於10月1日張貼感謝信向義工朋友們表示感謝:「非常非常感謝各界熱心人士,不惜遠途前來東平洲海景士多伸出援手,幫忙救災,多謝!多謝!」

熱心義工將潛水景區附近被風吹壞的鐵皮屋進行簡單修復。(義工提供)
熱心義工將潛水景區附近被風吹壞的鐵皮屋進行簡單修復。(義工提供)

東平洲村民殷伯對義工的支援十分感激,在村口貼出公開信感謝。(「山竹颱風 義工招募」群組)
東平洲村民殷伯對義工的支援十分感激,在村口貼出公開信感謝。(「山竹颱風 義工招募」群組)

在香港南極的蒲台島不少沿海房屋及商戶損毀,且面對大量泥沙阻路的問題。當受災消息傳出,有熱心市民通過報章聯絡到村民,表示願意擔任義工協助清理道路。在炎炎烈日下,熱心市民梁小姐一家集合親朋好友約10人組成義工隊前往蒲台島,幫助清理從村公所通往海鮮酒家行人通道上的海沙,經過幾小時的努力終於開闢了一條行人路。村民十分感激義工們的協助。

多名熱心市民自發組織義工隊,前往蒲台島協助村民清理村內通道的海沙。(市民提供)
多名熱心市民自發組織義工隊,前往蒲台島協助村民清理村內通道的海沙。(市民提供)

無分年齡及背景 伸出援手

Ivan負責聯絡工作時接觸到不少義工,他十分感慨不同年齡層及背景的朋友都非常有心,在此次風災後走出來,參與義務工作。其中有70多歲的伯伯,有六歲的小朋友,還有智障人士、失明人士,都能夠在活動中看到他們的身影。

Ivan說:「無論你是甚麼樣的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有用的地方,走出來就有人認識你,希望每一個人都抱著這顆心——香港是自己救的,不會有其他人去幫到你,就靠我們自己已經夠了。希望將這個精神傳出去。」

談及這段時間參與義務工作的心得,Ivan說:「我們盡自己的能力,做得幾多是幾多,希望可以令到這團火繼續延續下去,希望大家都加油去為其它更加嚴重的地方繼續努力。」

風災群組召集人Amanda分享了義工的故事:有位義工主動提供物資,因工作原因無法前往鴨洲幫忙,他專程早上從新界屯門開車送物資到大埔馬料水碼頭,再開車回去工作;還有的義工家裏離碼頭很遠,需要清晨五、六點出門。犧牲了周末休息的時間,但是他們都無怨無悔,非常盡力去做,令Amanda感動不已。

Amanda在社交媒體上組建的風災援助群組,短短三個星期已有近4,000人加入,她感到非常溫暖:「只需要有一些人走出來,去感染他們,將這份愛拿出來,其實已經很開心了。每人行多一步,這個社會或者這個世界都會很不同。以前的人總覺得香港是一個比較冷漠的城市,但我相信經過這次『山竹』之後,喚起了香港人那種團結的精神,獅子山的精神。其實我想告訴大家,香港人都很有愛。」◇

接下文:風災凝聚香港情 守望相助暖人心(下)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