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燈光璀璨、高樓林立的港島區,仍保留著一片古樸的村落。穿梭在沿著蜿蜒小徑間,拾級而上,經過一間間鐵皮屋民居、舊店舖。裝潢古舊的舖頭,通花鐵閘上仍縷刻著店名,保留著幾十年前的舊貌。中秋之夜,鑼鼓聲喧天,舞龍的健兒們精神抖擻,神彩奕奕的火龍在龍珠的引領下穿越大街小巷,為家家戶戶送上祝福。這裏便是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新安縣志》所記載的「薄鳧林」,即如今的薄扶林村。至今,薄扶林村依舊屹立在港島的一隅,在村民的努力下,持續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令更多人認識薄扶林之美。


在燈光璀璨、高樓林立的港島區,仍保留著一片古樸的村落。(陳仲明/大紀元)
在燈光璀璨、高樓林立的港島區,仍保留著一片古樸的村落。(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火龍在華富邨華樂樓前舞動。(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火龍在華富邨華樂樓前舞動。(陳仲明/大紀元)


裝潢古舊的舖頭,通花鐵閘上仍縷刻著店名,保留著幾十年前的舊貌。(陳仲明/大紀元)
裝潢古舊的舖頭,通花鐵閘上仍縷刻著店名,保留著幾十年前的舊貌。(陳仲明/大紀元)

「我這輩子的願望就是守住薄扶林村,盡自己所有能力去做對薄扶林村有益的事情。」薄扶林村街坊福利會副主席蕭昆崙語重心長地說,並拍了拍筆者的肩膀:「年青人,趁你們還年青,要多做對社區有益的事,盡自己的能力去做。」

蕭昆崙對薄扶林村流露的感情,不在三言兩語間,體現在他多年來與其他村民一起,為村中的大小事務盡心盡力。他鼓勵村民們發揮各類才華舉辦各類活動,凝聚人心,有決心將薄扶林村這個歷史村落保留下去。


薄扶林村的鐵皮屋民居、舊店舖。(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的鐵皮屋民居、舊店舖。(陳仲明/大紀元)

核心「火龍」文化

薄扶林村的「火龍」是村中的一大特色,但筆者對其的認識只停留在中秋正日熱鬧的舞龍氣氛中,在人群中觀賞完畢便匆忙離開。今年筆者前往拍攝火龍師傅吳江乾與義工們紮作火龍的過程,吳師傅熱情邀約:「我們村八月十四也有舞火龍,你來不來看?」筆者一口答應。也是因為這一答應,才更深入走進薄扶林村,見識了「火龍」以不同型態融入於村中,更認識了一班熱心的、聚落於城市的村民,他們都有一個願望——排除萬難,「留住」薄扶林村。


薄扶林村的「火龍」是村中的一大特色。(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的「火龍」是村中的一大特色。(陳仲明/大紀元)


中秋節前一日,薄扶林村也舉辦舞火龍活動,主要巡遊地點在村內小巷。(陳仲明/大紀元)
中秋節前一日,薄扶林村也舉辦舞火龍活動,主要巡遊地點在村內小巷。(陳仲明/大紀元)


吳江乾師傅為火龍上香枝。(陳仲明/大紀元)
吳江乾師傅為火龍上香枝。(陳仲明/大紀元)


「火龍」將薄扶林村民們凝聚在一起。(陳仲明/大紀元)
「火龍」將薄扶林村民們凝聚在一起。(陳仲明/大紀元)

過去,只有八月十五中秋節正日才有舞火龍,但近年來,薄扶林村火龍會決定在前一日也舉辦舞火龍活動,主要巡遊地點在村內小巷及李靈仙姐塔,主要給本村的年青人參與,令他們感受火龍文化,從而建立對薄扶林村的歸屬感。汗水從年青人的額頭滴下,並濕透了全身,但他們臉上仍洋溢著笑容。火龍師傅吳江乾的兒子吳嘉豪也參與舞動自己親手紮的火龍,靈活穿梭在小巷之間,他為村中能有如此獨特的文化感到自豪。

九歲的蕭震南是蕭昆崙的兒子,對舞龍充滿了熱忱,村中還有一條特別為小朋友製作的火龍,蕭震南舉起龍頭來就感到非常雀躍,不願放下。在十月尾舉辦的「薄扶林村聚落節」中,有一個特別的環節,便是「與郎共舞小火龍」,歡迎村內六至十二歲的小朋友參加,共同學習打鼓與舞龍。蕭震南擔任小教練,打起鼓來神態專注,也耐心地教導其他小朋友如何掌握打鼓節奏。小朋友們舉起小火龍,興奮不已。蕭昆崙望著兒子與小朋友們興奮的表情,十分欣慰:「火龍在我們薄扶林村是象徵來的,跟薄扶林村是完全無分割的。這個文化應該傳給下一代。」


九歲的蕭震南(前)是蕭昆崙(後)的兒子,對舞龍充滿了熱忱。(陳仲明/大紀元)
九歲的蕭震南(前)是蕭昆崙(後)的兒子,對舞龍充滿了熱忱。(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聚落節」中,小朋友們學習舞火龍,十分興奮。(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聚落節」中,小朋友們學習舞火龍,十分興奮。(陳仲明/大紀元)

在薄扶林村置富道行車天橋躉上,還有一幅長約二十多米、高三米的火龍壁畫,這幅畫是倫敦藝術家Pakal和他的朋友送給薄扶林村的「禮物」。蕭震南自四歲起便跟著父親帶導賞團,如今的他也成為了一名「小導賞員」。他站在火龍壁畫下問筆者:「你說舞火龍的十二生肖代表甚麼?」筆者一時啞然。他煞有介事地答道:「答案就是代表你和我,也都代表整條村的村民一起舞火龍!大家可以找回自己的生肖影張相啦!」


薄扶林村的「火龍壁畫」曾獲千人聯署要求保留。(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的「火龍壁畫」曾獲千人聯署要求保留。(陳仲明/大紀元)

千人聯署保留「火龍壁畫」

蕭昆崙站在「火龍壁畫」前,腦海中又浮現出幾年前村民們為保留這幅壁畫所作出的努力。天橋躉屬於公共設施,原則上是不能夠畫畫的。當兩位藝術家將近完稿時,蕭昆崙便接到了民政署給他打來的電話,通知他有人在公共設施上塗鴉,過往若發現這樣的案例,馬上便會清理塗鴉,但這一次例外。蕭昆崙與文化環境保育小組的組員們前往一看,即場決定應該盡力保留:「為甚麼我覺得這幅畫不可以清除,因為它是一件很好的、送給我們的禮物,不是畫一條龍那麼簡單,而是講出了整條薄扶林村的故事。我覺得是很有人情味的一幅畫來的,所以我們極力去保育它。」

仔細端詳,「火龍壁畫」中所描繪的事物和細節,的確展現出了薄扶林村獨有的文化景觀:中秋舞火龍、李靈仙姐塔、牛奶公司舊建築丶草蘆丶民居、水井、消防龍頭等等,都是村中特有的元素,並關注到村中面臨的水災和火災的民生問題。


薄扶林牛奶公司牧場荒廢的草廬。(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牛奶公司牧場荒廢的草廬。(陳仲明/大紀元)

蕭昆崙和保育小組組員們發起了徵簽活動,邀請村民和熱心市民簽名,希望路政署能夠網開一面,將這幅壁畫保留下來。短短幾日的時間,便徵集了三千多個簽名,很多不同界別的人都發出聲音,希望幫助薄扶林村保留這幅畫。蕭昆崙回憶起當初所獲得村民和市民的支持,仍然十分感動。

共建村民聚落「菜園地」

搭巴士經過薄扶林村時,便能望到一片綠油油的「菜園地」,每逢村內舉辦活動,這裏便會張燈結綵,熱鬧非凡。這片「菜園地」的由來也有一段故事,自2009年薄扶林村文化環境保育小組成立後,一直致力保育薄扶林村內的文化景觀,並持續舉辦一些公眾活動,除了凝聚村民之力外,也希望外人能關注薄扶林村。唯村內空間狹小,沒有一片適合舉辦文化活動的場地。有鑑於此,由村內的甘氏及何氏兩家借出靠近馬路的菜園土地,在薄扶林村文化環境保育小組的協調下,並由二百戶村民及外間團體資助建築材料,四十多位村民及許多香港大學及明愛專上學院的同學們共同開墾。隨後村民們更組成了「樂根源」團體,一手一腳重舖石路、搭建社灶、編織百家遮布等,一同落手落腳,歷經十個月的努力建成「菜園地」,佔地約四千呎,於2013年4月正式啟用。


村民與學生一同落手落腳,歷經十個月的努力建成「菜園地」,佔地約四千呎。(陳仲明/大紀元)
村民與學生一同落手落腳,歷經十個月的努力建成「菜園地」,佔地約四千呎。(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聚落節」菜園地入口。(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聚落節」菜園地入口。(陳仲明/大紀元)

隨著「菜園地」的建成,村內的活動更加豐富起來。為紀念薄扶林村成功申請列入世界文物建築基金會(WMF)歷史遺蹟監察名單,薄扶林村文化保育小組將每年十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定為薄扶林村歷史聚落節,至今已經開展到第七屆。「歷史聚落節」以「薄扶林村的餐桌」為主題,每戶村民帶一份自製的特別菜式前來聚餐,現場更有即場烹製的炭窰燒味、雞屎藤茶粿、懷舊糖環等,也歡迎村外賓客報名參與導賞團後前來享用美食,與村民同樂。除了「歷史聚落節」外,村內在各節慶期間也會舉辦不同的活動,如端午節包糉、中秋節燈謎晚會、新年前夕的「菜園地豐收節」(共製蘿蔔糕)等,十分豐富。


薄扶林村。(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陳仲明/大紀元)


在菜園地舉辦的「薄扶林村聚落節」,熱鬧非凡。(陳仲明/大紀元)
在菜園地舉辦的「薄扶林村聚落節」,熱鬧非凡。(陳仲明/大紀元)

文化環境保育小組核心組員黃廣長談到,薄扶林村的保育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們做很多活動讓村民參與,內聚力可以很強,萬一有甚麼事情發生的時候,大家都可以很同心,都以這條村為榮;另一方面,我們想給香港的各界知道,薄扶林村不只是我們的,而是整個香港的一個遺產來的,因為像我們的村,實際已經不多的了。我們希望他們能夠認識(薄扶林村),所以每年我們有很多活動,都會開放給村外的人參加,他們從不認識我們這條村,到慢慢熟悉,看到我們村民生活的方式,大家那種人情味,他們會喜歡這個地方。」

從市區搬入薄扶林村居住的Andrew,已經連續幾年協助村內的舞火龍籌備活動,逢村內的大小活動都熱心參與,他認為自己也是「村民」的一員,最享受這種鄰里之間感情和睦的人情味。

*********

薄扶林村的文化活動辦得有聲有色,離不開一班村民齊心協力的付出,努力令薄扶林村「活下去」。正如蕭昆崙所說:「你說保育說得多重要都沒有用,最終還是沒有了這個地方。我們希望這個地方永久保留,不是一個古董,所有人在這裏繁衍、生存,才是保育的真諦!」◇


在菜園地舉辦的「薄扶林村聚落節」,熱鬧非凡。(陳仲明/大紀元)
在菜園地舉辦的「薄扶林村聚落節」,熱鬧非凡。(陳仲明/大紀元)


村民現場教導雞屎藤茶粿製作。(陳仲明/大紀元)
村民現場教導雞屎藤茶粿製作。(陳仲明/大紀元)


明愛社工黃姑娘(左二)在聚落節期間收到精心製作的「生日蛋糕」。(陳仲明/大紀元)
明愛社工黃姑娘(左二)在聚落節期間收到精心製作的「生日蛋糕」。(陳仲明/大紀元)


吳江乾師傅製作的炭窰燒味,令人垂涎三尺。(陳仲明/大紀元)
吳江乾師傅製作的炭窰燒味,令人垂涎三尺。(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知名的舅父雲吞。(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知名的舅父雲吞。(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街坊福利會。(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街坊福利會。(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街坊福利會副主席蕭昆崙與兒子蕭震南。(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街坊福利會副主席蕭昆崙與兒子蕭震南。(陳仲明/大紀元)


薄扶林村舞火龍花牌。(曾蓮/大紀元)
薄扶林村舞火龍花牌。(曾蓮/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