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鹽,都失傳了100多年了,只不過當年我坐在茶座,望著鹽田。哇,如果鹽田可以曬到鹽幾好呢,復修它。在發夢,望著自己間屋,又發吓夢。怎麼知道發發夢,真的可以有鹽場出來,從一個夢想去慢慢實現。」西貢鹽田梓陳忠賢村長感嘆道,懷著一顆對家園眷念的心,20年來孜孜不倦為近乎荒廢的鹽田梓(鹽田仔)村進行活化。夢想成真,近乎失傳的工藝活現眼前,鹽田梓的歷史文化也隨著更多的文化藝術活動在地舉辦,而引發了更多人的關注。 



西貢鹽田梓陳忠賢村長懷著一顆對家園眷念的心,20年來孜孜不倦為近乎荒廢的鹽田梓(鹽田仔)村進行活化。(陳仲明/大紀元)
西貢鹽田梓陳忠賢村長懷著一顆對家園眷念的心,20年來孜孜不倦為近乎荒廢的鹽田梓(鹽田仔)村進行活化。(陳仲明/大紀元)

伴隨著喜慶的客家麒麟舞,鹽田梓藝術節拉開序幕,藝術節以「天・地・人」作為三年的計劃主題,將當地的文化、宗教、古蹟,融合藝術元素展現開來。在此活動計劃以前,位於西貢海的小島村落鹽田梓村早於2011年成立鹽光保育中心,由鹽田梓村民與一群熱心文化生態保育的社會人士所組成,持續舉辦導賞團及各類文化保育活動,將鹽田梓的故事與眾人分享。


西貢鹽田梓村是一個充滿天主教特色的客家村落。(陳仲明/大紀元)
西貢鹽田梓村是一個充滿天主教特色的客家村落。(陳仲明/大紀元)

失傳工藝再現

「當我們復修村的鹽場的時候,這裏最老的村民都沒有見過鹽場本來是怎麼樣的。」鹽田管理者葉陳立(David)說。


鹽田管理者葉陳立(David)。(陳仲明/大紀元)
鹽田管理者葉陳立(David)。(陳仲明/大紀元)


西貢鹽田梓村的鹽田。(陳仲明/大紀元)
西貢鹽田梓村的鹽田。(陳仲明/大紀元)

原來,鹽田梓雖有「鹽田」之名,但已經成為歷史,百年前的曬鹽工藝失傳,村民成立「鹽光保育中心」,籌集資源修復鹽田期間,需要收集大量技術資料,甚至赴廣東汕尾、台灣的台中及台南等地考察,尋找傳統的製鹽法,並不斷改進本地鹽田的設施,進行大量試驗後方找到適合的方法,令鹽田梓再次生產出鹽來。鹽田復修項目更在2015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獎(Awards of Distinction)。

David提及,產鹽並非要發展經濟產業,而是希望能透過這一工藝令更多人認識鹽田梓的文化:「我們整個造鹽的產業,不是一個經濟考量,只不過是利用這個鹽田梓能夠繼續復產到鹽出來,是將這條村的歷史文化去復原,亦都是希望多些年輕朋友可以吸收造鹽的知識,等他們有些啟發,可能若干年之後他們利用知識,對他們將來的發展,會有相當多的影響。」


鹽田助理曾琬淳。(陳仲明/大紀元)
鹽田助理曾琬淳。(陳仲明/大紀元)

在鹽田工作了三年的年青助理曾琬淳對自己能參與其中也感到自豪:「我覺得我參與在這裏,好像參與一段香港歷史這樣,因為以前這裏的陳氏祖先都是靠曬鹽養活了幾代人,而我現在參與其中,好像在做一個傳承的工作。」 


鹽田梓村鹽場產出的鹽。(陳仲明/大紀元)
鹽田梓村鹽場產出的鹽。(陳仲明/大紀元)


晶瑩剔透的鹽結晶。(曾蓮/大紀元)
晶瑩剔透的鹽結晶。(曾蓮/大紀元)

充滿回憶的天主教客家村

陳忠賢多年來致力推廣鹽田梓的文化生態導賞,參與導賞團時有兩個必到之處——鹽田梓文物陳列室及聖若瑟小堂,這裏記載著西貢鹽田梓的特色——充滿天主教特色的客家村落。


陳忠賢村長多年來致力推廣鹽田梓的文化生態導賞。(陳仲明/大紀元)
陳忠賢村長多年來致力推廣鹽田梓的文化生態導賞。(陳仲明/大紀元)


鹽田梓文物陳列室原為澄波學校校舍。(陳仲明/大紀元)
鹽田梓文物陳列室原為澄波學校校舍。(陳仲明/大紀元)

鹽田梓文物陳列室原為澄波學校校舍,當中展示的器物都是村民所用過的農業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文物陳列室的落成,離不開有心人的支持。陳忠賢回憶,2006年重返母校時,看到荒蕪的校舍,又走訪了一些舊屋,當中有不少生活器皿。於是他萌生了一個願望:「這個地方空置著很浪費啊,如果我們擺放一些文物在這裏怎麼樣?」他的想法與香港科技大學的張兆和教授一拍即合,開始籌備文物陳列室事宜。


鹽田梓文物陳列室當中展示的器物都是村民所用過的農業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陳仲明/大紀元)
鹽田梓文物陳列室當中展示的器物都是村民所用過的農業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陳仲明/大紀元)

2007年,張兆和教授帶著一班學生前來鹽田梓,幫助整理記錄從舊屋中尋到的過千件器物,進行標籤、整理,將其保存在澄波學校校舍中,當舉辦導賞團時便帶他們參觀。當時標籤完畢後,文物的擺放並未特別分類設計,直到兩年後的一次導賞中,陳忠賢認識了一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便向他提出希望有人能協助文物分類擺放的想法,這位博物館工作者爽快地回應:「好,我幫你!」說做就做,這位博物館工作者召集了20多名義工前來,義務將陳列室中的文物進行分類擺放,設為生活區、農作區、學校區等等,形成了今日的模樣。陳忠賢十分感激這群有心人的無私付出。藉著「文化葫蘆」擔任藝術節的策展團隊之際,文物陳列室再次翻新,重新製作了標籤,並安裝了獨具特色的燈飾,令陳列室再添一分光彩。


聖約瑟小堂。(陳仲明/大紀元)
聖約瑟小堂。(陳仲明/大紀元)

擁有百年歷史的鄉村教堂——聖若瑟小堂,在2005年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異獎(Awards of Merit)。村民陳瑞珍(珍姐)退休後回到鹽田梓,協助打理聖若瑟小堂的事務,並參與導賞團,為訪客介紹教堂的歷史和特色。

珍姐分享,每年五月第一個星期日都是鹽田梓村的大日子,村民會慶祝聖若瑟主保瞻禮,這個日子對於村民而言和過年一樣盛大。主保瞻禮有一個特別的聖體出遊習俗,從聖若瑟小堂出發前往活泉井,再走到陳丹書神父的家,到碼頭後再回到教堂,雖然過程不足一小時,但村中的每一位女孩都非常嚮往能夠參與巡遊,扮演天使的角色,沿途撒花。村民陳玫瑰(花姐)也很懷念過去熱鬧的日子,談及過往的盛況也興奮不已。


陳列於鹽田梓文物陳列室的主保瞻禮的聖體出遊習俗舊照。(陳仲明/大紀元)
陳列於鹽田梓文物陳列室的主保瞻禮的聖體出遊習俗舊照。(陳仲明/大紀元)


村民陳玫瑰(花姐)。(陳仲明/大紀元)
村民陳玫瑰(花姐)。(陳仲明/大紀元)

********* 

陳忠賢感言,今日能持續吸引外來人認識到鹽田梓村,「鹽光保育中心」每年能接待2萬多的遊客,今次藝術節中幾乎每一個導賞團都爆滿,離不開村民多年來的努力。如今,他希望能夠將鹽田梓村化身成一個「開放式博物館」,甚至修復舊屋,將其改造成靜修中心和民宿,令更多人走進鹽田梓,感受小島獨具特色的風情。◇


連接鹽田梓與滘西洲的玉帶橋,擁有一段與客家婦女刻苦耐勞精神有關的故事。(陳仲明/大紀元)
連接鹽田梓與滘西洲的玉帶橋,擁有一段與客家婦女刻苦耐勞精神有關的故事。(陳仲明/大紀元)


據族譜記載,二百多年前陳孟德帶領族人自廣東內陸移居至粉嶺坪洋村,後移居至西貢鹽田梓。(陳仲明/大紀元)
據族譜記載,二百多年前陳孟德帶領族人自廣東內陸移居至粉嶺坪洋村,後移居至西貢鹽田梓。(陳仲明/大紀元)


鹽田梓村的村屋。(陳仲明/大紀元)
鹽田梓村的村屋。(陳仲明/大紀元)


鹽田梓藝術節開幕禮策展人與藝術家合照。(陳仲明/大紀元)
鹽田梓藝術節開幕禮策展人與藝術家合照。(陳仲明/大紀元)


鹽田梓藝術節的藝術品「流波・行雲」。(陳仲明/大紀元)
鹽田梓藝術節的藝術品「流波・行雲」。(陳仲明/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