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20年前,當時住在西貢茅坪新村的陳錦偉(Stanley),是一名平面設計師。他和鄰居學習觀鳥技巧和知識,透過「長炮」(望遠鏡)打開了欣賞自然這個大門。陳錦偉笑言:「我覺得真是開了眼,天眼!當你用望遠鏡去觀察動物的時候,絕對是兩回事來的。」過去未曾留意的雀鳥、禽獸、昆蟲、兩棲動物,如今一一清晰地展現在他的眼前。自此之後,他開始走訪香港不同的角落,用另一個視角探索香港之美,成為業餘生態攝影師。

初識陳錦偉,是在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之後南丫島北角村的一次淨灘活動中,他帶領參加者前往海灘時,一路講解周邊的生態環境,一花一草一木都在他的解說中頓時變得生動起來。陳錦偉如今任職生態教育機構環境事務主任,在觀鳥、環境保育等工作已有十多年經驗,常常攜帶不同的器材進行生態攝影。也是生態詩人的他,閒時便將自己的生態觀察透過詩歌記錄下來。居住在南丫島十年,不斷進行生態調查的過程讓他更加認識到南丫島生態資源的可貴,也盼透過網絡渠道和各類教育、淨灘活動,令更多朋友關注生態問題。

夜覓南海溪蟹

不久前網傳南丫島發現懷疑是香港南海溪蟹(Nanhaipotamon hongkongense)新品種,一種夜晚出沒的紫色淡水蟹。筆者聯絡陳錦偉詢問是否觀察到這類蟹種,他隨即告知觀察地點和淡水蟹出沒的時間,並親自帶筆者前往考察。

夜晚的南丫島榕樹灣和白天似乎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即使是常常經過的小路,在昏暗的路燈照射下,也變得陌生。夏日的草叢間蛙聲一片,跟隨陳錦偉來到一處溪流前,尋覓南海溪蟹的行蹤。生態考察需要耐心與眼力,陳錦偉輕輕沿著溪邊行走,仔細地觀察石隙中的生物行蹤,不久便發現了幾隻。


陳錦偉在溪邊發現了幾隻疑似新品種的南海溪蟹。(陳仲明/大紀元)
陳錦偉在溪邊發現了幾隻疑似新品種的南海溪蟹。(陳仲明/大紀元)

 

夜晚才出沒的疑似新品種的南海溪蟹。(陳仲明/大紀元)
夜晚才出沒的疑似新品種的南海溪蟹。(陳仲明/大紀元)


陳錦偉介紹,疑似新品種南海溪蟹體型比一般的南海溪蟹體型大,殼是紫色的,夜晚才出沒。(陳仲明/大紀元)
陳錦偉介紹,疑似新品種南海溪蟹體型比一般的南海溪蟹體型大,殼是紫色的,夜晚才出沒。(陳仲明/大紀元)

陳錦偉介紹:「這種淡水蟹的體型比一般看到的南海溪蟹的體型大,體色、雄性的生殖器官跟一般的南海溪蟹不同,一般南海溪蟹是紅色的,這種蟹的殼是紫色的,習性也和一般的南海溪蟹不同,我們過去見到的紀錄是日間的,但這種懷疑是新品種的蟹類在夜晚才活動。當然這個最終要交給溪蟹方面的專家再做進一步的評估。」

他為自己生活在南丫島,可以近距離觀察多樣的生物而感到自豪,也盼更多有心人去留意身邊的各種生物:「大家去觀察這些有趣的物種,無論是獨有的物種,還是普通的蝴蝶蜻蜓,做記錄、做拍攝,欣賞牠的美麗,是絕對一件好事來的。但盡量少些干擾牠們的生活,不希望有人捕捉牠們,希望大家可以明白和尊重南丫島和香港的自然環境。」


陳錦偉編撰《南島蛾誌》記錄在南丫島發現的不同品種的飛蛾。(陳仲明/大紀元)
陳錦偉編撰《南島蛾誌》記錄在南丫島發現的不同品種的飛蛾。(陳仲明/大紀元)

編撰《南島蛾誌》 記錄多品種飛蛾

南丫島對於陳錦偉而言充滿了各種新奇,哪怕居住了十年,他仍源源不斷找到特別的驚喜。近年,他每天晚上在天台開燈吸引不同的飛蛾,拍照分析這些飛蛾的品種,幾年來拍攝記錄了逾200種不同的品種,甚至有的十分罕見,有可能是新品種。


近年,陳錦偉每天晚上在天台開燈吸引不同的飛蛾,拍照分析這些飛蛾的品種,圖為型態奇特的鳥羽蛾。(受訪者提供)
近年,陳錦偉每天晚上在天台開燈吸引不同的飛蛾,拍照分析這些飛蛾的品種,圖為型態奇特的鳥羽蛾。(受訪者提供)

陳錦偉打開電腦,展示自己不斷更新的《南島蛾誌》,當中密密麻麻記錄了逾200個品種的飛蛾,圖文並茂,分類清晰。每次發現未有記錄過的飛蛾,他都會透過各種途徑求證,包括生態資源網站、詢問各地專家等,確認該飛蛾的品種。陳錦偉提及,在南丫島也不時發現罕有品種的飛蛾,例如2019年1月錄得的小捲蛾亞科的一種飛蛾Cydia leucostoma,其第一個紀錄是2010年由香港蛾類專家Roger Kendrick於大埔林村錄得,經Roger及香港蛾蝶網的SK Lai確定,陳錦偉這次是香港境內的第二個紀錄。


罕有品種的飛蛾Cydia leucostoma,陳錦偉在南丫島發現,是該品種在香港第二個發現紀錄。(受訪者提供)
罕有品種的飛蛾Cydia leucostoma,陳錦偉在南丫島發現,是該品種在香港第二個發現紀錄。(受訪者提供)

談及「毒蛾」,陳錦偉表示其實人們不必緊張,毒蛾科的飛蛾一般自體內帶毒,不會主動攻擊人,對人類沒有特別的威脅,其鮮艷的顏色和紋路主要是告訴天敵「不要吃我」,透過不同的策略保護自己。

陳錦偉有興趣繼續編撰《南島蛾誌》,記錄特別的南丫島生態資源,與眾人分享成果和當中的樂趣。

盼保育珍稀動植物

在南丫島生活的日子,無論是上山還是下海,都能帶給陳錦偉不同的生態體驗。一次在榕樹灣附近山頭晨運,他和另一名晨運人士發現了一隻貓頭鷹,品種未能確定,這隻貓頭鷹樣子很疲憊,尚有體溫,但飛不起來。他不斷打電話找不同的動物保護部門求助,得到的答覆都是要先將動物送出南丫島,再派車送到救護點。陳錦偉急忙找了一個紙箱,輕輕將貓頭鷹安置好,可惜到榕樹灣碼頭時發現貓頭鷹已經沒有體溫了,十分遺憾。隨後他拍攝照片給香港觀鳥會的朋友確認品種,方得知這是珍貴的短耳鴞,估計這種遷徙性鳥類經過南丫島時,因體力不支衰竭而死。與短耳鴞短暫的「相遇」讓陳錦偉更為珍惜身邊的生態環境,希望保護好南丫島的一草一木,給遷徙的候鳥提供一個棲息空間。


曾過境南丫島的短耳鴞。(受訪者提供)
曾過境南丫島的短耳鴞。(受訪者提供)

陳錦偉也十分關注南丫島南部的深灣海域,這裏是珍貴的綠海龜產卵繁殖地點。綠海龜是全球八個海龜物種中唯一會於香港繁殖的海龜,由於受到海洋污染和漁業誤捕等各種問題威脅,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評定為瀕危物種。


南丫島南部的深灣海域每年暑期深灣海面都有不同的遊艇停泊,人類水上活動將影響綠海龜產卵。(受訪者提供)
南丫島南部的深灣海域每年暑期深灣海面都有不同的遊艇停泊,人類水上活動將影響綠海龜產卵。(受訪者提供)


雖然政府規定每年6月至10月的綠海龜產卵期封閉深灣沙灘,但並沒有封閉海域,導致綠海龜因人類活動頻繁而不敢前來產卵。(受訪者提供)
雖然政府規定每年6月至10月的綠海龜產卵期封閉深灣沙灘,但並沒有封閉海域,導致綠海龜因人類活動頻繁而不敢前來產卵。(受訪者提供)

陳錦偉指,雖然政府規定每年6月至10月的綠海龜產卵期封閉深灣沙灘,但並沒有封閉海域,每年暑期深灣海面都有不同的遊艇停泊,遊人進行香蕉船、水上電單車、滑水等活動,對海龜產卵環境不利。近年擔任「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環境事務主任的陳錦偉與同事都積極展開生態調查,並希望政府可以加強推廣海龜保育工作,不但封海灘,更重要的是封閉附近的海域,因為高速船和噪音都會令海龜不敢上岸,唯有禁止產卵期間的水上活動,方能讓綠海龜安心產卵。今年年初,封海灣的事項已列入立法會議程,陳錦偉希望政府在未來可以有所行動。


「南丫部落」的綠海龜模型。(陳仲明/大紀元)
「南丫部落」的綠海龜模型。(陳仲明/大紀元)


南丫島南部的深灣海域是珍貴的綠海龜產卵繁殖地點。(受訪者提供)
南丫島南部的深灣海域是珍貴的綠海龜產卵繁殖地點。(受訪者提供)

陳錦偉介紹,每年由「南丫部落」主辦的「我DIG龜蛋」活動也頗受一家大小歡迎,小朋友們可以透過模擬挖掘龜蛋的活動,了解綠海龜的繁殖知識,培養他們愛護海洋生態的觸覺。


陳錦偉曾經在菲律賓拍攝到綠海龜。(受訪者提供)
陳錦偉曾經在菲律賓拍攝到綠海龜。(受訪者提供)


陳錦偉曾經在菲律賓拍攝到綠海龜龜蛋。(受訪者提供)
陳錦偉曾經在菲律賓拍攝到綠海龜龜蛋。(受訪者提供)

除了珍稀動物外,陳錦偉也留意到,南丫島內有不少珍貴的沉香樹,這種珍貴的植物一直面對嚴重的非法斬伐,為此他每當發現未受保護的沉香樹時,會通知漁護署的沉香組前來視察,如有需要便設置鐵欄保護,目前已有多棵沉香樹被保護起來。他也希望人們勿被利益熏心,私自砍伐謀利,應共同保護好這種珍貴的植物。


南丫島內有不少沉香樹設置鐵欄保護,陳錦偉希望人們能愛護這珍貴的樹種。(陳仲明/大紀元)
南丫島內有不少沉香樹設置鐵欄保護,陳錦偉希望人們能愛護這珍貴的樹種。(陳仲明/大紀元)

*********

十多年來,陳錦偉一直對記錄香港各類動植物樂此不疲,透過自學研究走進多姿多彩的生態世界。談及為何他那麼有精力開展不同範疇的研究記錄,他笑著說:「興趣,沒有興趣做不到的。興趣是一種推動力,這個沒有返工放工的想法,一放假就想著在哪裏拍攝探索,在家都會覺得有罪惡感。」他樂於與身邊的朋友分享自己的發現,也盼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共同保育屬於所有人的大自然。◇


陳錦偉同時積極參與各種淨灘行動,希望盡一己之力愛護大自然。(曾蓮/大紀元)
陳錦偉同時積極參與各種淨灘行動,希望盡一己之力愛護大自然。(曾蓮/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